丁晓平报告文学《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 历史的长镜头与教科书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共七大召开80周年。七大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建树,确定了它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七大闭幕之后两个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又过了四年,新中国宣告成立,中华民族开启了人民翻身得解放的新纪元。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节点上,军旅作家丁晓平基于对题材独特价值的敏感和认知,依凭其党史书写的丰富经验和特异能力,写作出版了这部博大厚重的报告文学《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以下简称《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这部90余万字的七大历史叙事,以历史长镜头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七大会议的全程和内涵。作品以对七大精神的精准领悟和把握,通过典型场景和细节的特写,彰显其中具有教科书意义的历史启示。这是一部不忘初心、致敬七大的历史报告,同时也是一部对新时代兴党强党、治国理政颇多裨益的启示录。此作以非虚构的方式书写中共七大,题材开拓取新,结构开合有序,叙事厚重丰富,正大之中不乏故事的生动趣味,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政治价值,同时又有史志文学的意义。
不忘来时路,致远开新篇。党的七大是一次特殊的会议。这种特殊不仅体现为会议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还反映在会议时间的长度上。中共七大于1945年4月23日召开,6月11日闭幕,共50天,距离1928年6月至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六大,长达17年。八大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与七大相隔11年之久。此外,七大的筹备时间特别长,会期多次变动。这种情状一方面是因战争等外部环境制约所致,另一方面也有着党内自身的原因。早在1937年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会议时,就讨论过关于召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并成立了准备委员会,次年1月秘书处发出了“第一号通知”,正式启动了筹备工作。但正如作品所写,1937年11月底,从莫斯科回到延安的王明,“不仅没有为中共七大的召开加速,反而成为中共七大顺利、及时召开的‘绊脚石’”。由此可见,要将七大进行完整真实的呈现,就需要将会议与会前结合起来,要将七大置于此前党史的全局中加以考察。这意味着七大叙事具有很大的难度。
重大党史题材的非虚构写作是一种要求严格的“硬”写作,它需要作者具有正确的政治站位和专业的政治阐释能力,需要具有丰富扎实的党史理论和史料功底。在这些方面,丁晓平经过长期历练,具备一定优势。其反映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的《红船启航》,获得鲁迅文学奖,取材于党史革命史重要节点大事件的《人民的胜利:新中国是这样诞生的》《大国转折:中国是这样走向开放的》等获得广泛好评。此外,他对重要的党史人物毛泽东、陈独秀、王明、胡乔木等都出版有专书。他在这一系列的写作中学习研究积累会通,奠定了在这一领域进行报告文学写作坚实的史学史料基础。《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的写作,根据题材和题旨的需要,他搜罗了大量关于七大的档案文献和研究著作,阅读了近百位七大代表的回忆录,特别是对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在七大上的报告和讲话进行了认真的研读,了然在胸,内化于心。丁晓平践行“历史、学术、文学”三位一体的历史非虚构写作观。他对七大相关史料的丰富获得和精准把握,使作品走进七大的历史现场,从林林总总的材料中发现内在的因果关联,激活了历史中的人和事。
将七大会议与会前、会后的党史结合起来的“长镜头”手法,是《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的重要叙事特点,但这种艺术处理并不是以编年体的方式展开,而是以要素关联为线索进行叙事的有机组合。七大首次将毛泽东思想写进党章,这是会议的重大成果之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从某种意义上说,要不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怎样结合,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与王明错误路线分歧、斗争的焦点。在作品中,丁晓平以大量篇幅叙写了延安整风运动、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的形成等,体现的正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是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环节。这种会议与会前的关联叙事,彰显出历史存在之间本有的逻辑。作品一方面反映了毛泽东同志等与王明错误路线的严肃斗争,另一方面又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不仅在大会上反复做工作,还深入各个小组动员大家给王明投票”,确保其当选中央委员。这里既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对党内团结的力行,也展示了其作为党中央核心的胸怀。第二个叙事特点是会议叙事与会外叙事的结合。作品中写到大生产运动,涉及经济发展和民生;写到外国记者到访延安、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与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会谈等,涉及统战、外交以及对国民党的基本原则。这些内容不仅构成了七大会议(包括筹备)的重要历史背景,而且也体现了七大的重要精神,使作品的叙事空间更为开阔,内含信息更为丰富。
无疑,党史题材非虚构叙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主题性。如何在这样的书写中获得文学的品质,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丁晓平在七大叙事中注重宏大与细微的结合,作者突出了事关七大要旨的主体性叙事,同时又能通过细微具体的历史细节再现获得文本的新质和内力。朱德在七大开幕式的讲话中说:“这次开会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我们自己修的房子里开会,过去是租的人家的房子秘密开会。”“在我们自己修的房子里开会”,是一句平常语,却也成为检视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刻度。作品对“房子”作了专门具体的叙述,包括设计的主持者、选址的过程、最后选定的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的建设规模、结构风格、修建时间、费用以及会场的布置等。作品如实呈现这些新信息,读者自然读有所得,得有其意。七大的“房子”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处精神圣地。代表是七大的主人公,作品重视代表们多样性故事的讲述。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代表历时13个月辗转11个省,终于抵达延安。他们跋涉的历程写满了不畏艰难、信念坚定的心路。七大代表中有夫妻代表,还有因为参加七大结缘而成为革命的伉俪,他们的故事在庄严中有着些许浪漫,展现出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本书题目中“团结”和“胜利”这两个关键词,语出毛泽东在七大预备会议上的讲话。“我们大会的方针是什么呢?应该是:团结一致,争取胜利。简单讲,就是一个团结,一个胜利。胜利是指我们的目标,团结是指我们的阵线,我们的队伍。”“团结”和“胜利”不仅是七大的方针,也是这部作品的题眼。作者以“靠什么”和“凭什么”设问的方式为作品命名,以全篇翔实有力的叙事进行有说服力、有表现力的解题。作品主旨内含于事与人的纪实之中。“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凝聚起人民磅礴的力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统一全党的思想,夯实力量之基,增强党的战斗力。而“没有我们的党,中国人民要胜利是不可能的”,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和“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等,是争取胜利的关键保证。毛泽东是《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这本书的主角,也是贯通始终的结构性人物。作品中的他不仅具有雄才大略,而且能脚踏中国大地,胸怀人民,具有“磁性”超强的人格魅力。“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而要有核心和“基准”。党的七大之所以能够实现团结、走向胜利,其根本在于有这样一个体现全党共识、赢得人民信赖的核心,在于有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我想,这就是丁晓平新作《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