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温暖明亮的乡愁——白庚胜诗集《玉壁金川》读札
纳西族作家、学者白庚胜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题材广泛,涉及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多种文体。
2024-11-04
-
史诗记忆 英雄崇拜 精神原乡
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六祖史诗》和《支格阿龙》等是“60后”彝族诗人文化寻根的源头,并在其创作中有所体现,例如神人形象“雪子十二支”及祖先英雄“六祖分支”。
2024-11-04
-
大地歌者
就像法国17世纪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曾说的那样:“人应该诗意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人类的一种理想。
2024-11-04
-
论徐彤写作:越过风雨桥
十二年前,一道命令把我调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2024-11-04
-
陈亚军:新征程上 骏马奔腾
从盛夏到深秋,从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揭晓到在南宁举办盛大的颁奖典礼,我们一直在热情关注。
2024-11-03
-
王春林:新时期山西文学的多元构成
新时期具体指称的是从1976年特殊时期的结束或者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起始,一直到当下时代这样一个时间段落。
2024-11-03
-
“主题写作”:旧题与新论
似乎存在一种观念或反应,只要与意识形态、主题或主流挂上钩,这样的文学写作就必定乏善可陈,面目可疑。
2024-11-03
-
澳门年轻写作者“笔”与“诗”的方阵
自2017年起,一年一度,李鹏翥文学奖迄今已届八载。
2024-11-03
-
每一个去处都值得书写
《苍穹之上》 王场宏 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以世界之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也都会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辨别世间的种种不同,为它们划分类别,在比较中寻求差异,从而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2024-11-02
-
梁晓声新作《不装深刻》:不装与深刻
一 有两个词语很美妙,一个是值得,一个是不装。
2024-11-01
-
我们共同的寻路记——略说“60后学人随笔”丛书
李怡兄说要写一本书,在某个有酒的场合说起。
2024-11-01
-
南翔《寻找徐文龙》:“寻找”的意义
多年以来,教育都是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
2024-11-01
-
张锐锋《古灵魂》:历史镜像中的文体探险
《古灵魂》200万字的恢宏体量和精工细作,不仅在散文创作领域冠绝一时,而且在类似题材的小说和非虚构纪实等其他各种体裁领域,也殊为罕见。
2024-11-01
-
台湾少数民族生态书写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2024-11-01
-
爱与恨,在沉默中隐浮——读先志小说《室内地图》
隐秘幽微的心理动线、亲密关系之中的情感张力,这样的写作在中外文学史上有一支不可小觑的传统。
2024-10-31
-
无可言说的隔膜——读胡诗杨小说《红旗袍》
如果要为胡诗杨的短篇小说《红旗袍》提炼一个关键词,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隔膜”。
2024-10-31
-
小说家是目光,也是景色——付秀莹和她的小说记忆
一 消退在成长记忆中的乡愁 人的记忆像一把遵循“墨菲定律”的漏勺,留下的都是没用的,有用的都漏得无影无踪。
2024-10-31
-
负影隻立,何如还乡?
“还乡”是文学创作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中国传统叙事文学中,“还乡”是漂泊的终结,“还乡”情节往往意味着脱离漂泊母题,表现的重点不是漂泊,而是回归。
2024-10-31
-
作家论中的人与文化——漫谈陈宗俊的《潘军论》
我与陈宗俊有缘。
2024-10-31
-
李恒昌《大河赤子》:黄河在血脉中汹涌奔流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言:“一个确定了目标,并朝着目标坚定前行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