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苏建华:追寻齐鲁文脉 坚定文化自信
来源:《博览群书》 | 苏建华  2025年04月28日09:16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五千年庚续传承不断而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如果说今天的中华民族有坚定的文化自信,这就是自信的源泉和逻辑起点。

在中华文化这个恢弘深厚的思想精神体系中,以儒家文化为内核的齐鲁文化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为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脉作出了标志性贡献,其影响力深刻而巨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有一个逐步演进发展的过程,齐鲁文化也没有脱离这个轨迹,她首先孕育成长于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个国家,又因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交融而逐步浑成一体。长期以来,由于儒家文化成为统治思想的主流,人们对鲁文化的学习研究倾力颇多、成果繁硕,对齐文化的探寻尚处于路长远、底未见的阶段。由作家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联合推出的厉彦林同志的长篇报告文学《齐风淄火》,基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邃的历史思考,从文学视角对齐文化的奥秘进行探底性追寻,为我们打开齐文化的重门,深度了解齐文化、重新认知齐文化的时代价值,奉献了一把“金钥匙”。

读《齐风淄火》,感觉最深的是满满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翻开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长卷,齐国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在存世的八百多年中,齐国创造过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基因,积淀了丰富的文化精神,同时,也留下了盛极而衰、人亡政息的历史教训。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齐国的历史和文化作了客观梳理和深度挖掘,顺着齐国立国、兴盛、衰败这条主线,抛开历史的细枝末节,抓住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几个事件和人物,用大写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齐风泱泱云飞扬的历史画卷。更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笔于对历史事件的描述,而是力图通过挖掘历史,寻脉探源齐文化的奥秘,重新认识齐文化的价值和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找到千年“陶琉之乡”火正红的文化根基,追寻写鬼写妖、扬善抑恶的《聊斋志异》的文化精神,探究“大商无算”的经商之道,寻觅焦裕禄精神的文化源点,回答当下为什么会出现淄博烧烤传奇的文化根源……我想,这正是《齐风淄火》的真正用意,透过齐国八百多年的历史,会进一步唤醒我们的文化自觉,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齐文化是什么,齐文化与鲁文化是什么关系,这既是一个深奥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认识的严肃课题。《齐风淄火》虽然不是一部史书,但作者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依据信史,面向时代,本着正确、准确、精确的态度,对齐文化的精髓要义、齐文化与鲁文化的鲜明特征和内在统一性作了深入挖掘与思考,提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真知灼见。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从不否认重要历史人物的作用。作者从齐鲁两国立国思想理念、治国理政之道、价值目标、文化传统入手,立足当时的历史条件,加持活跃在两国的思想大家文化大家和政治舞台上贤相良将留给我们的思想文化遗产,对齐文化的内核,齐文化与鲁文化的特质,齐鲁文化一脉贯通等问题,剥茧抽丝,解肌析理,一步步向历史的深处走近。

由于齐、鲁立国时的理念不同,区位、周边环境和自然条件有差异,又因孔子儒家思想、“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深刻影响,形成了齐文化与鲁文化各有千秋的局面。在作者看来,鲁文化注重维稳守成,齐文化注重变革突破。鲁文化的内核是“仁”,强调个人修养、重德隆礼,解决的是社会秩序问题;齐文化的内核是“智”,强调变革、开放、务实、包容,解决的是社会活力问题。通过比对,作者让我们看到了齐、鲁文化各自的鲜明特质,解开了齐国凭什么能在春秋风云际会、战国群雄四起时一度独领风骚、雄霸天下的密码——文化的力量。产生于华夏大地上的文化,因地域和民族不同而千姿百态,又因交汇融合而提升壮大,形成持久、厚重、坚固的文化精神伟力。作者以大历史观审视齐、鲁文化,认为这两种文化生长在同一块土地,同根同源、相生相伴、互认共存,伴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融合,最后万流归宗,走向“尚一统、求大同”,构成一脉流淌的齐鲁文化,使齐鲁大地成为天下向慕的“礼仪之邦”。这一见解与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的文化观高度契合,体现了作者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准确理解和把握,《齐风淄火》之所以于理站得住、于史立得住的,其根本逻辑就在于此。

历史只有在当代发生回响,才有价值和意义,文化只有传承并滋养、惠及每个人,成为时代发展的底蕴才有旺盛的生命力。《齐风淄火》共有九章,谋篇布局匠心独运,它以“齐风泱泱云飞扬”开篇,以“谁拨动青春的心弦”收官,时间跨度三千年,贯通历史与现实,面向当下与未来,旨在从历史的尘烟中寻找中华民族的魂脉、根脉,汲取营养和智慧;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激发改革开放、创新创造的活力,增强敢于斗争、攻坚克难,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勇气。作者写齐国的国运盛衰,告诉我们只有把握时代大势,变革创新不停步,拒腐败、施善政、得民心,才能避免人亡政息的悲剧。谈稷下学宫,深刻的启示是,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成长进步,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和思想创新,站在理论的制高点,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讲蒲松龄的故事,目的是提醒人们面对世态百象,善于辨别人妖真面目,扬善刺恶,敢于斗争,勇敢地追求真善美。记述焦裕禄成长,揭示出一个农家子弟向革命战士、共产党人的转变,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受之于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映照,焦裕禄精神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和为民情怀,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建设优良党风、政风,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呼唤。描述淄博周村古商城的前世今生,是《齐风淄火》的精彩一笔。作者揭开古商城熙嚷繁忙的面纱,展现出一代鲁商“左手捧《论语》,右手拨算盘”的生动形象,透出鲁商诚信立世、“大商无算”的文化底蕴和在激烈商业竞争中生存的诀窍和经营之道,周村古商城凭什么历经百年风雨而不衰?关键在浸透在鲁商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其实道是“无算”胜有算,鲁商厚德载利、大靠德广的“大智”和格局,对于今天如何维护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经商环境,都是有益的启示。淄博烧烤能在疫情影响、经济低迷的形势下成为传奇,烧红鲁中一片天,自有它的道理。细细品味“淄博烧烤传奇”,可以读出党和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担当,读出民心在城市发展和治理中的作用,读出淄博人宽厚的胸怀和温度,读出这座老工业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只要赢得了青年,就会充满青春气息和蓬勃活力,就会拥有未来。矗立在古老土地上的淄博市是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人口外流、人才流失一般是这类城市的创痛。但淄博却创造了一个奇迹,近4年,吸引的青年人才为全市同期高考走出来的青年学子数量的2.5倍。“谁拨动青春的心弦”?作者给出一个答案:除了求贤若渴、广纳英才的诚意和政策,深厚的文化氛围是吸引、留住人才的独特一招。“海岱钟楼书阁”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为市民特别是青年人走进书海、读书学习提供了阅读场所和宁静的环境,打造了“书香淄博”的城市品牌。人们远离互联时代的喧嚣和浮躁,走出虚拟世界,静下心读书思考,享受知识和文化的熏陶,收获的是丰富的精神世界、打开是更为广阔的创新创造空间。在淄博,一缕书香拨动了青春的心弦,古老的土地因青年人而焕发出青春的风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青年人而薪火相传。述古论今、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齐风淄火》的精妙之处,也是这部书的价值所在。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面对加速演进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定文化自信至关重要,必须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厉彦林同志在这方面作了有益尝试,付出了艰辛努力。为创作《齐风淄火》,他一年内先后五次深入淄博现场调研和采风,考察了解感悟齐文化,向当地人土求教,同时阅读大量古典书籍,广泛吸收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倾心思考、苦苦求索、精心写作,奉献出这部凝聚其心血的精品佳作,为齐鲁文脉尽了一把力、续了一把柴。对厉彦林同志这种挚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责任感,我们深深道一声敬佩。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原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