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朝全:赓续“寻找”主题,赞美人间至爱
一 寻找的母题 杨志军的中篇小说新作《玫瑰香飘博格达》首先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
2025-06-05
-
《绿色的骨头》:“人”“文”同构的化缘之路
在小说《绿色的骨头》的开篇,主角团一行四人在荒野古寺中邂逅空棺,“集体观摩一种死亡”,而整部小说正是通过主角团的“化缘之路”,展现传统文学生产方式的衰亡,这一过程与基层作者的生命轨迹密切相关。
2025-06-05
-
南翔小说:一条别具辨识度的艺术路径
2025年第3期《芙蓉》以特稿形式在首要位置刊发了作家南翔的两个短篇小说:《禾雀花上的麻雀》和《成人礼》,前者从中老年视角关注现代化进程下大都市深圳的自然生态,后者从少年视角关注大都市深圳第二代移民的精神生态,两部短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025-06-05
-
现实主义写作与小人物命运映照
《尘光》泥文 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 长篇小说《尘光》是诗人泥文成功跨界跻身小说创作领域的力作。
2025-06-05
-
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读鲍磊中篇小说《等在雨季》
《等在雨季》是青年作家鲍磊的中篇小说,首发于《民族文学》2025年第六期。
2025-06-05
-
于文艺之境,感怀许大立的《怦然心动》
我对许大立的认识可以回溯到上个世纪的1988年。
2025-06-05
-
凡人书感动 传记励后昆
2000多年前,司马迁忍辱负重创作的一部《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025-06-05
-
《玫瑰之宴》:被选中的玫瑰该如何建造自己的花园?
时间从当下回溯到九十年代中后期,那时诗歌的黄金时代基本结束,但仍有一些青年怀揣着纯粹的文学梦想,小说叙事人“我”许文娟就是其中之一。
2025-06-05
-
《肇绿南粤》:深化广东生态文明建设
长篇报告文学《肇绿南粤——岳山大造林纪实》,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实地考察,尤其对多位造林英雄,抑或其儿女的深度访谈,聚焦20世纪70年代广东肇庆怀集县,上万名革命青年响应“绿化祖国”号召,誓将荒山变林海的岳山造林创业史。
2025-06-04
-
牛寒婷:地图上的村庄
我一直觉得,女性身上有一种隐秘的力量,它内在于生命的根柢,潜藏在女性的体内。
2025-06-04
-
费多《暗物质》:我们还出得去吗?
费多的小说常常在细腻刻画现实的同时不动声色地埋入隐喻的种子,这些种子会暗自繁衍出寓言的枝丫,只是费多的寓言会超越寓意化的符号,遁入日常的叙事本体之中。
2025-06-04
-
消逝即永恒——论宁肯中篇小说《鸟》
我们每一个时刻都在经历消逝,这是危机,也是契机。
2025-06-04
-
理论界如何应对新媒介带来的文学革新
在当前从书写—印刷“文化型”向数字“文化型”剧烈转型的过程中,人类文化生产和人们的审美感知方式、感觉结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2025-06-04
-
笔墨间展现端午风貌
阅读28位当代作家作品合集《印象端午》(贵州人民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一个深刻的感受是他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深藏着一段属于自己的端午时光,从而给读者呈现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学世界。
2025-06-04
-
许大立:关于《师范生》
一 我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战线的“逃兵”。
2025-06-04
-
《阳光的声音》:家乡是一生的教科书
金毅很早就离开家乡,开始了漫长的军旅生涯,他曾经作为指挥员,率领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远赴非洲执行任务,并在大城市扎下了根。
2025-06-03
-
《放乎中流》:古典文化精神层面的同路而歌
青年诗人于浩的诗集《放乎中流》,给当代渐趋整体同质化的诗歌写作带来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气息。
2025-06-03
-
《留恋的张望》:穿越时空的印痕
作家李培禹在《北京日报》副刊编辑岗位上躬耕多年,让诸多含有真知灼见的作品见报,网罗到更多的好作者,是他的见识使然。
2025-06-03
-
在裂缝处生出新的光——评陈修歌《猫咪万年》
“外婆在海里畅游,妈妈在陆地上奔跑,我才能在天空中飞翔。
2025-06-03
-
理论的想象力还有可能吗?——关于姜肖的文学研究与批评
有时候,我会产生某种错觉:姜肖是从理论的黄金时代来到我们这个“后理论时代”的穿越者。
2025-0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