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晓琴——青年写作的探索:体与用
青年写作往往聚焦成长主题,写作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开启成长叙事。
2024-11-26
-
周明全评《陈敏》:古小说的润物细无声
陈敏,孙皓之世为江夏太守,自建业赴职,闻宫亭庙验,过乞在任安稳,当上银杖一枚。
2024-11-26
-
“因为我们习惯于爱”——评薄暮诗集《我热爱的人间》
“人间”,似乎天然是人类宏大叙事预留的位置和聚合的形式,沉积了无数个体精神场域的火山灰,而诗中的人间是将这些火山灰背后的日常生活从末梢处唤醒与照亮的存在。
2024-11-26
-
穿越岁月的篝火——《爱情永远是年轻》简评
石钟山是优秀的作家、编剧、影视制作人,他的代表作品《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儿一样》有口皆碑,家喻户晓,影响深远。
2024-11-26
-
钢铁题材书写新收获——诗集《蓝色的钢铁》阅读印象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许多诗歌作品之所以能够广泛为人传诵,就是因为它们艺术化地记录了社会生活的历史经纬与现实面貌。
2024-11-26
-
平凡坚毅的祖母形象——云德《忆祖母》解读
云德先生的散文《忆祖母》以“忆祖母”为主题,通过讲述祖母的一生经历,展现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形象。
2024-11-26
-
余华——“同时代人”的文学生活
今天是疫情后第一次走进母校。
2024-11-25
-
尧山壁笔下的世界
尧山壁先生是文坛上老而弥坚的作家,迄今已出版作品60多部,涉及多种体裁。
2024-11-25
-
细说李清照的“女性情愁”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大规模使用的表意文字,因此中国人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字密码”,词作为更为婉转曲折、表意更加幽微者更是如此。
2024-11-25
-
未来世界里的“情绪指针”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纯文学作家开始涉笔科幻题材的创作? 阿特伍德给出过一个很标准的答案:“科幻小说能做到而‘小说’通常做不到的:科幻小说可以探索受推崇的技术完全应用的后果,并用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将人类这身臭皮囊朝着近乎非人的方向推至极致的方式,科幻小说以非常直白易见的方式探究‘人’的底线和本质;科幻小说叙事也会通过展示经我们刻意假定并重组的社会结构来拷问现有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后,科幻小说还可以通过大胆地引领我们游历人类从未涉足的地方,或重访原本熟悉的地方的方法,去探究想象的极限。
2024-11-25
-
拓展曹禺研究的一手史料
《我们的爸爸曹禺和妈妈郑秀》是曹禺的大女儿万黛和二女儿万昭合写的一部回忆性传记,书中不仅记录了女儿们对父亲曹禺和母亲郑秀饱含情感的细节回忆和内心阐释,也收录了郑秀未及完稿的、记述她与曹禺相识相恋,以及见证《雷雨》诞生全过程的回忆录遗作《烟云录》,还有曹禺、郑秀与万黛、万昭姐妹二人的往来信件近百封和大量照片。
2024-11-25
-
日常生活的价值与尊严——曹文军《逆旅行人》读后
当我手捧曹文军即将出版的文集《逆旅行人》时,我迫不及待地翻阅,寻找其中是否涉及作者身为税务官的相关内容。
2024-11-25
-
以诗赋形式为历史人物立传
《数风流人物:诗说历史名人》上下两部671页,共40余万字。
2024-11-25
-
报告文学的“取景”与人文关怀
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以始终在场的方式描绘出不一样的风景。
2024-11-25
-
《新雨过后的空山谷》:成长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
对于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而言,成长小说除了回望个体真切深度的成长经验,另一条路径是,恢复文学与社会的连接,恢复文学与少年儿童内心的连接,以真切关怀他们的生命状态,切入他们的生命本质,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为他们注入成长的力量。
2024-11-24
-
况正兵:我与作者的两个故事
编辑家们回忆往事,都爱提学识渊博与道德高尚的作者,礼尚往来的交往,如沐春风的交谈,是生命中美好的片段,是记忆中美丽的画卷,当然应该公之于众,树立典范。
2024-11-22
-
叶兆言《璩家花园》:以文字为舟楫,渡人亦渡己
在长篇小说《璩家花园》中,我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叶兆言。
2024-11-22
-
《马桑树下:红土地上的新故事》:文学与青春相互照亮
每部作品都有它的底色,湖南岳阳作家方欣来的报告文学新著《马桑树下:红土地上的新故事》(后文简称为《马桑树下》)是绿色的,也是红色的,还是金色的。
2024-11-22
-
杨晓升《大象》:蚂蚁也有撼动生活的力量
中篇小说《大象》是作家杨晓升在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上持续耕耘并沉淀的结果。
2024-11-22
-
中国古代阐释学的几种表现形态
21世纪以来,学术界存在一种学术动向:从普遍的、大写的、确定性的语言论范式走向具体的、小写的和非确定的后理论范式。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