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时代的迷雾中阐释和创造
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批评,就是因为在知识体制的缝隙,生命有那么多的疑难需要去指认、发现、命名和赋形。
2024-12-01
-
平凡的人们给我们最多感动
作家卢一萍、赵郭明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寻找甘宇》采用参与者第一人称的方式,从不同的叙述角度,还原了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时的灾区真实情景,讲述了由国家、社会、志愿者组成的救援人员用了十七天时间倾力寻找到一名失踪的工程施工员的故事,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内涵,展示出整个社会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相信生命的人道主义情怀与信念,表现了我们时代众志成城、抗击灾难的国家坚定意志和人民奋斗精神,彰显出尊重生命、讴歌时代的主题,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
2024-11-30
-
王彬彬:王啸峰小说读札
王啸峰长期供职于国营大企业,也长期坚持业余性的文学创作。
2024-11-29
-
“审美理想主义”的批评实践—从“文学性”角度观察黄发有的文学批评
摘 要 黄发有文学的批评恪守“文学性”原则而又独具特色,可以称为审美理想主义批评。
2024-11-29
-
在温情书写中探求深沉的生命意义
收到广西学者型作家容本镇的散文集《回首已非少年》,细读集中30多篇佳作感受颇深,这是一部蕴涵多重寄托的生命之书,是作家在人生壮年时期潜心回望关于文学与自我过往的生命体验。
2024-11-29
-
从秦山读懂中国,从中国感知秦山
2016年1月28日,中核集团自主研制的先进核燃料元件(CF3)在秦山核电完成首个燃料循环对内辐照考验,为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 (本书插图) 曾经的秦山核电站,有许多人不知它在什么地方,误以为“秦山”是“泰山”。
2024-11-29
-
短篇小说的氛围与留白
《醒来已是正午》是张莉主编的2023年当代短篇小说年选,收录了邓一光、乔叶、徐则臣等20位小说家的佳作。
2024-11-29
-
现代诗既需“返本”又需“开新”
詹福瑞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大家,尤擅古典诗歌研究,但他写的却是现代诗。
2024-11-29
-
学术性·启发性·创造性——《朱永新教育作品》读后
朱永新康健宽厚,笃行好学,克己慎思。
2024-11-28
-
善良与坚强的赞美诗——读《尚青》
2004年,无意中看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白豆》,书不是很厚,正好我们要去北京出差,就顺便带上了。
2024-11-28
-
幸福的尽头是悲伤——读刘浪《乘筏远去》
人生的幸福莫过于获得了美好的爱情,并且在婚姻里得以持续。
2024-11-28
-
降临在瓦村麦田里复活了的死魂灵
引 子 我始终认为,一篇好的评论文章,应该是与一部好的作品的灵魂对话,评论者在书写评论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次再创作的心灵冲动。
2024-11-27
-
岳雯:田园将芜,胡不归
一、在“返乡”的延长线上 晋义熙元年(405年),时年41岁的陶渊明从彭泽令上解印去职,返归柴桑,自此隐居,终老于此。
2024-11-27
-
选择一种怎样的自己——读许莎莎《副教授的病》
与此前《你好,抑郁》《小林的故事》截然不同,许莎莎的新作《副教授的病》把目光从个体人物内心,转移到对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上来。
2024-11-27
-
张鹏禹:倡导置身时代、融入生活的读书观
中学时代,笔者最爱去的一个地方就是北京的灯市口,沿着王府井大街向北,中华书局灿然书屋、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三联韬奋书店是网购尚未普及的时代里,一个中学生获取课外读物的最佳去处。
2024-11-27
-
皖心《远行的人》:陌生化理论视域中的远行人
《远行的人》是工作生活在赣南多年的安徽籍作家皖心近作,作品以“我”的视角讲述发生在她身上的真实故事,用细腻的文字和真切的生命感受,书写了对生命本身难以把握的无力感和灵魂锻造的痛感,在生命主题的写作上呈现了一个知性女性的生命感悟和独特思考。
2024-11-27
-
《去有风的旷野》:融入旷野 在行走中记录生长的故乡
作家阿来全新推出的散文集《去有风的旷野》,是他在各地旅行留下的行记。
2024-11-27
-
同代人的同声共长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70后”作家经历了中国全方位的变革,纷繁的变迁和涌动的思潮使其创作呈现出沉郁深邃的气质,其在为行进中的“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的文学经验的同时,也逐渐显示出各自的文本特性和艺术风貌,成为当代文坛的中坚力量。
2024-11-27
-
为时代留下真实记忆
王蒙的《在伊犁》系列小说,不知不觉出版已经40年了。
2024-11-27
-
读张映姝诗集《她·们》:没有人能喝下她
拿到张映姝的这两部诗集,我集中时间阅读。
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