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姿本”:一个揭开“超真实”的通道
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出身的女作家,舒雅(本名汪明明)惯于从“符号”“拟像”“表演”等视角切入,审视当代人存在于景观幻象中的境遇和样态,挑战内嵌于消费主义的镜像迷恋与符号异化。
2024-11-21
-
在场的往昔与畸零者的情动时刻
“年轻的时候,时间只有现在,和不断被现在吞噬的未来;年老的时候,时间只有过去,和不断被过去吞噬的现在。
2024-11-21
-
今日批评家 | 白惠元:越界的想象力
我的批评观 越界的想象力 白惠元 2024年8月20日,万众瞩目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发售。
2024-11-21
-
介入与延展 非虚构作品的现实关怀——以丁燕《工厂女孩》为例
摘要: 打工文学作为“底层文学”的一种,多为打工者本人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创作,因而更具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2024-11-21
-
杨辉:《在旷野里》的“新”与“旧”
《在旷野里》甫一开篇,有着在血与火的年代长时间革命工作经验的“老同志”朱明山,就被“安排”到“新”与“旧”强烈对照的情境中。
2024-11-21
-
丁小龙:命运的轻与重——读吴克敬《仰视》
一 “风先生”可谓是吴克敬为当代文学提供的新形象。
2024-11-21
-
马兵:“到苍老之境,必有一种秀嫩之色”
仲尼云,“五十知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
2024-11-21
-
乡村“女儿”的心灵关怀——论孙惠芬的乡土小说创作
孙惠芬从1982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至今已有40多年,作品数百万字。
2024-11-21
-
共赴一场“70后”的文学邀约
“代”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创造。
2024-11-20
-
读懂中国文化之美,探寻华夏五千年美的历程
中国美学是中国文化有机体的一部分,是观照五千年文明根脉的透亮明镜,也是获得深层生命安慰的缱绻之乡。
2024-11-20
-
《江南物语》:诗人心灵的真实“自传”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张建安是文艺评论家,江西高校出版社最近推出他的诗集《江南物语》,不由让我倍感惊讶。
2024-11-20
-
《山西文学》“步履”栏目:发掘青年力量,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径
2018年1月,《山西文学》开设了发现和推荐新作家的“步履”栏目。
2024-11-20
-
“新南方”,观察作家作品的一种方法
在多元共生、精彩纷呈的中华文学大家庭中,对于某些区域、地方的作家和作品的研究与评论,往往会出现多寡、轻重的倾向。
2024-11-20
-
《野色》:草原上的另类“哈姆雷特”
在长篇小说《野色》(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7月版)中,青年作家索南才让所讲述的,依然是那些发生在草原上的爱恨情仇故事。
2024-11-20
-
“自故乡抵达世界”——读汗漫的《纸上还乡》
乡情或许是自有文字以来,最常被叙写的情感之一。
2024-11-20
-
陈继明《敦煌》:用虚构笔法“活化”敦煌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敦煌是一个知识性的、文化遗产的、充满底蕴而又遥远神秘的存在,似乎它是已经固化的文化遗存。
2024-11-20
-
范咏戈:由叙事艺术解锁“人物密码”
周振天作为国剧创作的领军人物,在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二十几部长篇叙事类作品,包括长篇小说、长篇电视连续剧、多幕话剧及其它舞台影视剧。
2024-11-19
-
他化身巡夜人,向夜空敞开内心
小编说 《骑鲸记》《大夜记》《巡夜人手记》三组诗是刘康诗歌创作的重要文本(分别首发于《钟山》2021年第2期,2022年第6期,2024年第4期),他新近出版的诗集即以《骑鲸记》命名。
2024-11-19
-
家政女工的四个“家”:劳动、性别与文学书写
近些年《劳动者的星辰》(2022)、《我在北京送快递》(2023)、《我的母亲做保洁》(2023)、《我的皮村兄妹》(2024)等与劳动者相关的非虚构作品引起关注。
2024-11-19
-
贺绍俊:用启蒙的火把点燃自己的文字
在毕飞宇的小说中我一直能够嗅出鲁迅的气味。
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