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书写》:未曾减色的文学激情
读罢师力斌新出版的评论集《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书写》,“打开”是最先蹦入脑海的一个词。
“打开”意味着扫除专业和时代隔阂,建立一种宏阔的批评视野,避免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在诗歌批评方面,师力斌的新诗研究围绕着一个核心追问展开:“什么样的新诗是好诗?”为此,他从诗歌的标题、诗歌的音乐性及形式建设、新诗的本质是自由、新诗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等多方面展开探讨。读完师力斌关于新诗的系列批评,读者对于“好的新诗”当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知。在小说批评方面,他别出心裁地将石一枫和蒋峰的小说进行对比,提出“思想力”的概念。思想力即一个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的思想的能力。他肯定了石一枫在小说中展现出的“思想力”,认为相比于蒋峰,石一枫的优长是对时代进行整体把握、对个人处境进行总体性反思。师力斌进一步指出,石一枫在写作上的转变证实了茅盾式传统现实主义写法在当代的生命力。这些针对当下小说状况的诊断对于迷茫中的小说作者无疑具有启发作用。
“打开”意味着破除文学的专业化和圈子化倾向,致力于激活文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贯穿师力斌批评文字始终的,是对“文学介入现实”的呼吁。他说:“写作是对社会和人生的大思考,是介入的而非回避的,是庞杂的而非纯粹的,是与时俱进的而非原地徘徊的。”他选择的评说对象莫不是试图直接切入时代状况的作品。文学绝不应仅仅是书斋里的事,还应当是一种行动的能力、关怀的能力、带来改变的能力。“打开”还意味着开辟新的评论文风,迎向一种生动活泼的批评路数。师力斌本质上是一个诗人,他写评论时会突然甩出一句原创诗歌:“诗歌的脸没有皱纹/杰作永远年轻。”他的评论文字能见出性情,透出诗情,听出说话人的声口。师力斌良好的文学直觉使他对于作品有着独到的审美感知,同时又能将这种感知以形象的语言传达给读者。他的许多评论话语本身即是诗一样的句子,如“在石一枫这里,小说和现实的关系,不再是手和橡皮泥的关系,而是脚和大山的关系”。师力斌的写作证明,批评本身也可以是一种创造。
在师力斌的批评文字中,可以看到历经时间消磨而未曾减色的激情。文学不仅是他的职业所系,也是他的一种恋爱。他读着、写着、评判着,不觉已须发染霜,然而,还是那个与文学热恋的本色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