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女性作家创作的多样性 ——析《清明》2025年第4期《女作家小说专辑》
随着时代发展的多元化,越来越多曾被忽视的社会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作家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深入挖掘人心和社会的隐秘角落。其中女性作家的表现尤为亮眼,她们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十分敏锐,与男性作家创作不同的是,她们总是以温柔却又不失犀利的笔触,从现实生活切入社会发展的洪流,是不容忽视的文学力量。《清明》2025年第4期特设《女作家小说专辑》,刊登了范小青、周瑄璞、艾容、霍君、俞莉、游利华、于潇湉等一批女作家的最新力作,她们深入生活内部,以身边琐事为切入点展开叙事,从生活困境到社会症结,从生存压抑到自我成长,主题多元,生动展现出现代女性主体意识在现实主义创作中的表达。本文以此小辑的作品为范例进行观照。
一、女性群像的时代性塑造
女性主义创作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积极客观地表现当代女性的主体生命体验,展现了丰富多元、立体饱满的女性形象,反映出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多元理解与期望。周瑄璞的《灯火》聚焦时代变迁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朱红、朱纹和朱绪三姐妹在时代变迁中抱团取暖,彼此扶持、成长,在生活、家庭的困境中坚持自我,勇于突破桎梏,将时代变迁中的姐妹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姐朱红作为朱家“桥梁”,为了妹妹们的成长付出极大精力和时间,努力维系朱家各部分的关系。二妹朱纹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稳重踏实,不愿父母伤心,也尽力尽心帮助大姐一家;小妹朱绪是让人头疼的,但幸运的是,她能幡然醒悟,回归生活正轨;朱家三姐妹不仅展现了女性互助的力量,也反映出亲情在困境中的强大支撑作用,三姐妹的故事,如同多棱镜般折射出女性在时代浪潮中不屈又坚韧的顽强抗争。
艾容的《去往柏林方向》,围绕母女三人的日常生活状况,着眼于社会底层生存的艰辛以及女性在困境面前的温柔与坚韧。“我”和姐姐宁宁被寄养在乡下外婆家,母亲在外务工养家。在生活中,母亲不仅承担着母职,连带着父亲的角色也落在母亲身上。我和姐姐长大后,也义无反顾地承担着生活担子,在看似一地鸡毛的生活中倾注温柔与浪漫。尽管母女三人在经济上不甚富裕,却把日子过得充满希望。《家春秋》则以徐姐和家政工青枣为中心,将镜头对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家庭、社会和个人困境,将个体命运与社会现相结合;小说以都市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与家政工群体的生存现状作对比,揭示了不同阶层女性生存所面对的社会问题。但幸运的是,徐姐能够在危机中寻找出路,从而走向更独立的生活。
女性作家触及到不同阶层不同女性绽放的不同姿态,这种书写方式,超越了简单的情感宣泄,将女性的生命体验置于时代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让读者看到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塑造。
二、流量时代下的荒诞与焦虑
当下是视频经济、网红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视频博主被流量裹挟,开展一场又一场似真似假的流量之行,流量经济重构了社会的注意力分配机制,深刻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逻辑与价值判断。范小青的《谁去了平山岛》以疑问式的视角来探索流量之下的实与虚,真与假,作者以犀利的笔触直击视频经济乱象,通过反讽的叙事方式讲述了流量社会的荒诞,同时又蕴含着对视频经济下社会的担忧。不仅揭示出流量时代中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日益模糊,媒介符号逐渐脱离现实指涉而成为自我增殖的存在。当就职古保单位的“我”在平山岛与“老灵魂”的对话,经过剪辑上传后,一场充满神秘色彩的对话瞬间引发全网关注,为平山岛带来了巨大流量。然而更荒诞的是当“我”再次登上平山岛时,一切都变了:当初热情带路的村长不认识我了。当我解释说,我就是王老师呀,他们面面相觑。甚至有人问,哪个王老师?
“流量热”所带来的反讽,展现了现实的荒诞。尤其是当下的自媒体流量时代,高热度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常态,但如何在流量中区别“真实”与“虚假”却值得我们思考?《谁去了平山岛》延续了范小青一贯细腻写实的叙事风格,精准剖开流量时代的表皮,露出内里价值虚无的病灶。当真实沦为流量炒作的道具,文学作品在此完成了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有力批判。
三、单亲家庭与亲子困境的多维呈现
当人们将视线转移到“人”本身,不可避免地观察到对我们产生重要影响的“原生家庭”。尤其是当下快节奏的社会中离婚率居高不下,由此产生的单亲家庭、单亲儿童、亲子关系问题不容忽视,相关的问题也早已成为文学的一个叙事意象,是当前文学作品中不可忽视的题材。霍君的《蓝蜻蜓》便是聚焦生活在单亲家庭,被爷和奶抚养长大的少年陈晨,在父母离婚后的孤独生活。陈晨父亲与陈梓涵母亲外遇后,双双抛弃家庭,而陈晨为了挽救父母的婚姻,试图通过自我伤害来维系支离破碎的家庭。幸运的是,父亲选择了回归这个早已破碎的家,但这样和平的表象只维持了两年,陈晨爸和陈晨妈便各自奔向自己的新家庭。一直疼爱陈晨的爷和奶也在新孙子出生后,不断防备着陈晨这个“病孩子”。小说抛弃婚姻恋爱中的男女双方,从儿童视角出发,去探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遭受的“风暴”与伤害,文章通过大量心理、行为描写去聚焦一个“被抛弃”的孩子,凸显孩子受到的心灵创伤远远比身体的沉疴更为严重。
作者笔法幽默风趣、蕴含温情,将被抛弃的少年的孤独心理完美展现:“陈晨和家来朝着太阳落山的方向走,热辣辣的阳光,无法穿透一人一狗的身体,便在他们各自的身后,拖下一长一短两条影子……” 这种细腻的刻画,不仅展现了父母离异对未成年人情感世界的冲击,更引发了人们对家庭伦理、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霍君的创作,将单亲家庭这一社会现象,转化为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学表达,让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孤独灵魂,在文字中获得了发声的机会。
《语凝的窗》以细腻笔触铺展亲子间的复杂纠葛,赵语凝的生活仿佛被无形的网密密缠绕,相较陈晨,她所处的环境更显逼仄压抑。她的父亲以爱为名筑起的牢笼,每一寸都透着令人窒息的控制欲,她心底早已滋生出难以言说的厌恶。可血缘的羁绊与现实的困局缚住她的脚步,让她逃无可逃,只能在自我厌弃的泥沼与对自由的炽热向往中反复拉扯,痛却无声。幸运的是,她从未被家庭真正抛弃,那份藏在窒息控制下的爱依然真实存在——只是这份爱早已扭曲成沉重的枷锁,每一次收紧都让她喘不过气。于是,沉默成了她唯一的武器,离开成了必然的选择。她用转身的决绝对抗着以爱为名的伤害,写尽一个孩子对“正常的爱”最执拗的渴求。
纵览2025年《清明》第4期《女作家小说专辑》作品,女性作家们以多重视角切入现实,既对社会困境投以敏锐洞察,也于家庭生活肌理中挖掘深层内涵,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时代命题的深刻思考。这些女性写作者始终锚定女性在家庭场域中的真实境遇:她们既细致描摹日常生活中的细碎悲欢,也勇敢剖开时代变迁下的身份困境。而这种对个体命运的深切观照,恰是对时代问题最鲜活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