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长江这10年》:细说长江故事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吴晓君  2025年08月17日19:52

讲述长江文明故事,解锁十年山河巨变,湖北作家李鲁平的纪实文学作品《长江这10年》依托大量田野调查,围绕典型事件和人物,展现了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方针下,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记录了“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绿色奇迹。李鲁平用细密而详实的笔触,聚焦长江两岸十年来在农业农村、工业环保、绿色发展、治水治江、城市面貌等方面的变化。作者将这段光辉灿烂的岁月置于长江文明的大背景之下,在对历史的深情凝望中,扫描长江流域城乡的流变与更迭,呈现长江文明传承过程中个体与群体的使命担当,礼赞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智慧基因与文化密码。

长江流域是中国农耕文明与青铜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作者对长江文明的历史寻根之旅,始于对先民们水稻种植史的知识考古,如今长江流域在中国粮食生产以及农业产业升级的版图中,依然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回顾历史,又细数了长江文明遗址中的青铜器发掘现场,于《尚书》《山海经》《管子》《吕氏春秋》《史记》《千金方》《本草纲目》等文化典籍中爬梳,勾勒出一幅上古时代铜矿开采、冶炼乃至流通的路径图。作者着重介绍了大冶、瑞昌、铜陵等长江流域重要的工业城市,他们不仅是古代铜矿开采的中心,也是现代采矿、冶金、机械、建材等工矿产业重镇。“守护好一江碧水”是长江流域城市群的集体使命,更是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长江人的个体担当。在该书第三章“绿意盎然”中,作者聚焦长江经济带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生态阵痛和环境重负,从十余年里长江沿线的环保搬迁、物种保护、岸线治理、产业升级等角度出发,生动诠释了长江大保护过程中个体与群体的努力与坚守。

作者在“江豚的爸爸”一节还记录了与江豚保护相关的人士,他们岗位不同、职责不同、经历不同,但“守住长江的微笑”成为他们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徐亚平是作者着墨最多的江豚保护志愿者,这位立下“若没有保住江豚,我将沉于洞庭湖”豪言的民间环保人士,十余年来以湖湘人刚烈执拗的个性与一往无前的勇气,持续推进江豚保护工作,以一己之力发展了一支遍及长江中下游的万余人的江豚保护志愿者团队,他的工作被有关专家评价为“大大减缓了江豚灭绝的步伐”。

此外,在第四章“千里安澜”中,作者还聚焦了新时代以来长江水利资源开发和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两个层面,选取了十年来金沙江水库群建设、南水北调与三峡工程后期建设、长江防洪体系与机制建设等领域,将关注重点放在工艺创新、技术突破以及制造能力飞跃等方面。在金沙江水库群建设的介绍中,作者如数家珍地呈现了乌东德和白鹤滩两座超级水电站引人注目的技术成就和不为人知的巨大魅力,其成功的背后是水利科研人员和水利工程建设者们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介绍中,作者关注了一个被许多人忽视的重要领域——水安全,讲述了丹江口水源保护区为保护水源安全而进行的系列工程。在长江防洪体系的介绍中,作者着眼长江全流域体系性、科学性、综合性治理,关注长江防洪水库群联合调度的优势和效能以及河道治理的巨大成就。

《长江这10年》是一次关于长江文明与长江文化的历史解码,也是一份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当代民族志。在这部纪实文学作品中,作者勾勒出一幅个体、族群、江河三者间相互影响、辩证依存、包容共生的生动场景。长江流域十年来的山河巨变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力量,而人民的力量则是民族精神的完整体现。可以说,该书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长江文明,展现民族精神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