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推动社会前进而拿起笔来”
1952年5月,在《和人民一道前进——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周年》一文中,柳青认识到,高尔基、鲁迅等作家之所以有其“独到的思想和独创的风格”,就在于“他们是拿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作的”。
2024-11-29
-
梁衡:在小县城路遇经典
有事过山东庆云县,这是一个靠近河北边境的小县,只有34万人口。
2024-11-29
-
斯文在镜 史影为证——英国摄影师镜头下的孔庙和国子监
19世纪中叶,中国步入一个新旧制度更替,传统与现代博弈的时期:政治变革风起云涌、经济活动贯通全球、文化思想东西交汇,华夏大地在一片复杂交错的图景中萌发着希望。
2024-11-29
-
全身心投入,全过程浸润——《创业史》是怎样写成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
2024-11-29
-
女性何以不宜称“先生”?
“先生”作为现代中国称谓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日常社会交际中起到重要作用。
2024-11-28
-
20 世纪中国语文运动的新叙事
一、新的叙事策略 钟雨柔的新著《汉字革命:中国语文现代性的起源(1916—1958)》(以下简称“《汉字革命》”)叙述了20 世纪上半叶一段关于汉字革命与文学革命相互缠绕的历史,主要论及鲁迅、赵元任、瞿秋白、许地山、晏阳初、唐兰等人相关言论和实践。
2024-11-28
-
铭记欧阳予倩的戏剧贡献
上海戏剧学院的赵骥教授,是我特别敬仰的学者,他在中国话剧史论研究方面,特别是在早期话剧的文献收集与整理,剧目、剧场、思潮、现象、文化的研究方面,不辞辛苦,贡献卓著,令我深深感动,由衷佩服! 这本文集是他对于欧阳予倩先生早期论著的整理、集纳,沉甸甸一大摞,内容丰实。
2024-11-28
-
魏源的交友
“民族之先觉,命世之大贤。
2024-11-28
-
“此人只好彩笔成梦”——梁遇春遗著考辨
散文家、翻译家梁遇春是现代文学史上如流星一般闪耀而过的人物。
2024-11-27
-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
2024年11月24日15时23分,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教育家、诗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2024-11-26
-
林迈可的北平岁月
1938年,林迈可在燕京大学的书房里工作。
2024-11-26
-
斯楼不朽在藏书——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古越藏书楼
在浙江古城绍兴大通学堂旁边,有一座典雅的古建筑,这就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第一个具有公共图书馆特征的藏书楼——古越藏书楼。
2024-11-26
-
叶嘉莹:未应磨染是初心
提到诗词,您首先会想到什么呢?换句话说,诗词,对于当下的你我,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是中考、高考的必考内容?是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扣人心弦的飞花令?是炫于人前的一种才艺?是雅集唱和的一份技能?然而叶嘉莹先生却说:诗词,是支撑我走过苦难的力量! 叶嘉莹?何许人? 2021年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授予叶嘉莹先生“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词这样写道: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
2024-11-25
-
回乡:叶嘉莹的世纪求索
半生漂泊回乡路。
2024-11-25
-
叶嘉莹先生,走了
记者从南开大学获悉,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 “只要有中国人 古典诗词就不会亡” 南开大学校园里 一位如荷般优雅的百岁老人 裹着淡粉色绒毯,一头华发 一开口,谈诗词 时光便穿云而过,明媚有力 俨然成了“穿裙子的士” 在中华古典诗词的世界里 叶嘉莹是名副其实的殿堂级人物 但她最看重的 还是“教师”的身份 她说 自己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 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 她在讲台上站了70多年 她说 “我一直在教书,这是情不自已” 对诗的俯拾 亦是她一生的平仄 她说 “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 你不能讲给年轻人知道 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年轻人 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100岁的叶嘉莹 有两个关于“教师”的朴素愿望 90岁生日时她说 “如果人有来生 我就还做一个教师 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95岁时 她又提起另一个愿望 “在有生之年 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后学者” 如今已百岁的她 仍在追求古典诗词文化的“珠圆月满” 她的课堂 总是那么吸引人 初回南开大学的叶嘉莹一开课 一间可坐300人左右的大阶梯教室 就“人满为患” 教室台阶、窗台上都坐着学生 数学家陈省身也挤在台下 一次,连叶嘉莹自己也挤不进教室门 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 学生们听到不肯下课 叶嘉莹说自己的讲课风格是“跑野马” 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里的“小山”两个字 她就能讲上3页纸的内容 说到李商隐的《嫦娥》 她会讲到王国维和王维 有年轻教师听完她的课 感慨“叶先生‘跑’一大圈还能‘跑’回来” 她的课堂 总是将诚意装满 叶嘉莹写竖排繁体的板书 一边说一边写,速度很快 因为经常写板书 粉笔灰使她的手指总是皴裂 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上总贴有胶布 一些听过她的课的朋友 常常告诫她 讲课不要太大声 要节省点精力,注意身体 但她一讲起课来,就什么都忘了 她给大学生讲 也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讲 密集的时候 隔一天一讲,每次3小时 有的课程录像中能看到她轻微地咳嗽 但是她的语调没有降低或减慢 “如果用我的老师顾随先生 常说的一句话来形容我讲课 就是‘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她的课堂 总是为学生着想 对于不认真、不下功夫的学生 叶嘉莹批评起来也很严厉 语气重,近乎呵斥 如果学生很刻苦认真 即使谈诗谈得笨拙可笑,她也宽容 之前叶嘉莹在课上发现 不少学生把二手文献看得很熟 原著文献却都看不懂 她心里着急,很严厉地要学生们 下苦功去看、去背 对此,有学生回忆说 有一次讲辛弃疾的词时 叶嘉莹鼓励大家多背诵 恰好家中有不少橘子 她让大家比赛,谁背的多 就把橘子奖给他 这些年 叶嘉莹的身体已大不如前 能登上讲台的次数越来越少 因而她愈加珍惜 几年前 叶嘉莹不顾一场大雨 前往南开大学一场既定的讲座 习惯站着讲课的她 婉拒了中途学生搬来的椅子 颤颤巍巍地站了130分钟 有学生发现 她的腿肿了 但身边的人从来没听她提过这件事 她努力把课堂变得广阔 只要有人邀请她讲课 她都会欣然前往 从不问报酬 有人统计 30多年间 她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 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 尽管生活极度节俭 她还是将自己毕生的积蓄 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 用于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累计3568万元 有人好奇 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 叶嘉莹说 “我的莲花总会凋落 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2024-11-25
-
钟红明:温暖的所在
读复旦的时候,有“巴金研究”这门课,某天,上那门课程的同学说,他们在授课老师的带领下,到武康路巴老的寓所去了,虽只是门前走过,可他们靠近了一位大文豪。
2024-11-25
-
吉狄马加:燃烧自己的心,点燃读者的心
巴金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被公认的文学大师,其巨大的创作成就和崇高的人格,一直被后世读者所敬仰,被国际文坛称为中国的良心。
2024-11-25
-
叶兆言:他是有思想的智者
说起巴金先生作品的印象,首先是与家庭有关。
2024-11-25
-
施战军:诉柔肠的巴金就是担道义的巴金
巴金先生在长达八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在创作、评论、翻译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等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学经典,在文学界和广大读者心中享有崇高的声誉,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独特的影响。
2024-11-25
-
冯骥才:巴金,五四活着的生命与精神
今年是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有一种神奇的感受:他依然在我们之间,依然走在前边。
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