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壁立万仞 绛帐三千——作为教育家的陈寅恪
陈寅恪不仅是杰出的史学家,也是优秀的教育家:列其门墙的,济济一堂;私淑成名的,不在少数。
2025-07-15
-
背了那么多年,你告诉我《三峡》的作者不是郦道元
与一般的地理书不同,《水经注》在叙述谨严详赡的同时,还极富文彩,尤其是其中一些写景的优美文字,在后代皆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025-07-14
-
朱德发:视学术为生命的文学史家
朱德发(1934-2018),山东蓬莱人,山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
2025-07-14
-
筚路蓝缕累积成就——为建成资料、档案中心的文学馆亲历散记
前不久,中国现代文学馆为庆祝建馆四十周年召开了一次预备会议,王军常务副馆长在会上报告说,文学馆已顺利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现有藏品多达近百万件,其中文物二十多万件,一级文物143件,二级文物383件。
2025-07-10
-
“人民文艺”的香港之旅——旅港左翼文坛与解放区作家作品(1946—1949)
1946年下半年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国统区白色恐怖情势加剧,大批因躲避政治迫害而自内地奔赴中国香港的左翼作家(其中不乏中共统战及宣传干部)构建起了解放战争时期蓬勃一时的旅港左翼文坛。
2025-07-08
-
从卢沟桥踏上寻访白求恩之路
我出生在皇城根下的景山后街,自幼便熟悉京城的名胜。
2025-07-07
-
《雹神》:神界如俗界,聊斋志“不异”
《聊斋志异》 会校会注会评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对我们来说家喻户晓,熟悉又陌生——我们熟悉许多由它改编的影视剧,却可能陌生和隔膜于诸多原作。
2025-07-04
-
江绍原的《发须爪》与周氏兄弟
江绍原 晚年读书无规划,手边有什么就读什么,想看哪本就看哪本,不受课题约束。
2025-07-03
-
王汎森:傅斯年的眉批与题识
一、前言 我开始研究傅斯年(1896-1950),实起因于进史语所后接触傅斯年档案的机缘,以及导师的鼓励。
2025-07-02
-
【温故】六月,我们都是“转运使”
编者的话 每年六月,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总和高考有关。
2025-07-01
-
永远的朝内166:一座文学圣殿的迁徙与新生
2025年6月中旬一个寻常午后,北京朝阳门内大街车流如织。
2025-06-30
-
一个书店的抗战史——记邹韬奋创办的上海生活书店
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文献中心,珍藏有180余册生活书店出版的红色文献,其中一部《近代经济学说史》还是馆藏24册毛泽东藏书之一。
2025-06-27
-
王泉根:人文学者的三次“退休”
人活世上,必须谋一职业,作为养家糊口安身立命之需,也是服务社会贡献国族之要,或打工或务农或经商,或从医或从艺或从教,三百六十行,行行皆活路。
2025-06-24
-
叶灵凤与《藏书票之话》
今年是作家、美术家叶灵凤先生诞生120周年。
2025-06-23
-
现代作家的青岛印象与抗战记忆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地理版图上,青岛是中共地下党组织和左联小组的重要据点,也是大批现代作家的寓居之地。
2025-06-20
-
孟庆澍:学科史与“小人物”
现代文学学科史的编纂,毫无疑问应该以王瑶、李何林、唐弢等先生为起点和重心。
2025-06-19
-
“赵树理调解法”的文学之思
人民的火热生活是赵树理创作的丰富矿藏,也是他的创作实践能够在当下得以运用的重要原因。
2025-06-18
-
程光炜:陈超书信释读(1992年、1993年)
有一段时间,我手里辑存的陈超、于坚两位先生的书信较多,各自有一二十封,经过湖北、北京的几次搬家,于坚信大部散失,陈超信也存不多。
2025-06-17
-
郑愁予的《错误》,何以成为广为流传的经典?
美国当地时间6月13日凌晨4时,中国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在美国去世,终年92岁。
2025-06-16
-
曹禺:炮火中的生命蜕变
1942年12月21日,中国万岁剧团在重庆抗建堂演出《蜕变》。
2025-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