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至先生的为学风骨
冯至以诗人和学者闻名,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他醒目的位置。
-
作家柳青与年轻警察
春日长闲,重读柳青的《创业史》,前辈柳青形逝而神留。
-
敢遣春温上笔端——谈谈金克木的几篇佚文
青年金克木 一 已经快二十年了,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偶然从一本书中读到金克木的《为载道辩》。
-
张恨水的饮食观
张恨水与周南1931年结婚照 一、观赏与品尝 名家、名士喜欢谈吃的人很多,自诩为“美食家”的亦不少,但在我的印象里,张恨水似乎很少谈到吃,他的兴趣常常是在另一方面。
-
陈嫣婧:萧红赴东京,不只为爱情
为何前往日本 1977年,萧军整理旧物时,从一包快要破烂腐朽的故纸堆中,发现了萧红已模糊不清的字迹。
-
陆扬:陈寅恪的文史之学
摘要:1932年8月清华大学入学考试,陈寅恪以对对子作为国文考试题引发争议,他本人也在事后提出完整的“对对子”理论,指出对对子可以测试考生四种能力,尤其其中第四种能力,即思想能力,在陈寅恪看来是能否创造出最高境界的对子的关键所在,他用黑格尔逻辑中的“正反合”之说来说明。
-
廖太燕:程应鏐与沈从文
程应鏐(1916—1994),字仲武,笔名流金,江西新建人。
-
品读《庄子》,不要光看“庄周梦蝶”
人生如同在茫茫的大海,有时遭遇惊涛骇浪,有时看起来风平浪静。
-
汪曾祺: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在电影《无问西东》里有一个情节:日军飞机来袭,警报拉响,西南联大的学生急忙躲避,却有一个人拿着白搪瓷茶缸,走到锅炉房,不紧不慢煮着冰糖莲子。
2020-06-03
-
断章:卞之琳佚简里的交游史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的《卞之琳译文集》和2002年10月出版的《卞之琳文集》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的《卞之琳作品新编》几乎涵盖了卞之琳所有的著译。
-
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
-
祝勇:沈从文与故宫博物院
沈从文 一、故宫的调令 1956年,吴仲超院长为了给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研究“充血”,决定大批引进“外援”,将包括唐兰、徐邦达、沈士远、罗福颐、孙瀛洲在内的一批文博界学术骨干调入故宫,沈从文,就在吴院长的这批调入名单中。
-
从“删诗”到“撤稿”
在早期新诗发展史上,鲁迅为胡适《尝试集》“删诗”与《我的失恋》引发的“撤稿事件”是两个端点,其间的变化象征着新文化阵营走向分化,也反映了鲁迅对新诗写作伦理建构的参与。
-
为什么说李清照是“千古第一才女”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是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
小羊圈胡同的童年老舍
小杨家胡同旧貌 老舍在丰富胡同的家中 《四世同堂》的故事就发生在小羊圈胡同 童年总是令人难忘的,我国现代小说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童年是在北京小羊圈胡同度过的。
-
陈寅恪为何“苛评”中国学术
1931年,陈寅恪在《国立清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刊》上发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虽然不长内容却极为重要。
-
“看得懂”与“看不懂”:林徽因《别丢掉》与围绕该诗的笔战
关键词:  林徽因2020-05-26
-
路遥:十年辛苦不寻常
古城西安是路遥创作生涯的福地,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都是他从延安大学调到西安《陕西文艺》之后完成的。
-
黄仲则:“病鹤”“饥凤”一真人
程十发为黄仲则造像 诗人黄仲则 来常州,有个夙愿,一定要去洪亮吉故居看看。
-
鲁迅怎么就成了日本的国民作家?
提到鲁迅,必然会提到革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