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相如:“赋圣”何以诞生
司马相如(前169?—前118)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赋家,位居“汉赋四大家”之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赋家,对后世影响甚巨。
-
邢小利:回望路遥
我和路遥在陕西作协有过五年的工作时间。
-
《光明日报》上的艾青足迹
● 1956年12月22日刊发艾青组诗《海边诗抄》,他在《珠贝》一诗中写道,“凝思花露的形状/喜爱水晶的素质/观念在心里孕育/结成了粒粒真珠”。
2020-08-19
-
艾青:永远和正直、勤劳的人在一起
在20世纪中国新诗的地平线上,一个巨大的身影,穿过黎明的风,迎着太阳走过来了。
-
姜夔:饥饿艺术家
感慨今昔扬州梦 姜夔,字白石,其父姜噩,进士出身,官至汉阳知县。
-
深爱北京的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一生,天南海北去过不少地方,也在不少地方定居过,最近翻览鲁迅的日记、书信等材料,我发现他对并非故乡的北京有一种特殊的厚爱,有时甚至胜过了爱故乡绍兴。
-
李聪聪:鲁迅旧体诗研究媒介论
一、传统媒介与鲁迅旧体诗的初步研究 1925年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之前,鲁迅旧体诗的研究无论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处在起步阶段。
-
视域之融合:陈寅恪唐史研究特点与贡献的再考察
一、作为史家的陈寅恪 在具体讨论陈氏的唐史研究的史学构架之前,我们首先需对作为史家的陈寅恪作一些概括性的说明,也就是陈寅恪在近代中国史坛上的独特性在哪里,其史家之养成过程又受到哪些思想和学术资源的影响。
-
侯旭东: 字词观史——从陈寅恪“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说起
摘要:陈寅恪评论时人论著的片语只言亦颇有深意,1936年4月给沈兼士回信评论沈氏《“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一文时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即是一例。
-
陆扬:浅议陈寅恪学术之研究方法
对于中国史界而言,今年是深具意义的,因为是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
-
饶佳荣:陈寅恪有过“唐史转向”吗?
在德国留学的陈寅恪 今年适逢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
-
孟浩然的仕进之路
孟浩然(689—740)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受有唐一代科举入仕的影响,生平结交干谒权贵公卿,也曾参加科举考试,但终其一生几乎没有真正踏上仕途。
-
“萧红传”的历史化与经典化问题论析
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立传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
-
李建军:路遥写作范式转换的标志性作品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文革”的结束和社会生活的正常化,中国当代文学也进入了自己的“新时期”。
-
启蒙即救亡——“九一八”事变后鲁迅关于抗日问题的社会批判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诋毁鲁迅的论调有多种,其中之一是“九一八”事变后,鲁迅从未对抗日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
《光明日报》上的冰心足迹
-
叶嘉滢:冰心奶奶是一个小女孩
提起冰心,我们多会赞叹她经典的作品和卓越的文学成就,脑海中浮现出一位头发银白、目光慈祥的老人,并且亲昵地称呼她“冰心奶奶”。
-
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冰心是20世纪同龄人,她1900年出生,1999年去世,经历了整个20世纪。
-
唐伯虎:“但少唐生三千卷书”
“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不仅是苏州府中家喻户晓的人物更是世人眼中的风流浪子,人们对他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唐伯虎点秋香”这一故事。
关键词:  唐伯虎2020-08-11
-
风景与茅盾的战时中国形象建构
摘要:风景在茅盾的重庆和延安想象中与其说是背景、环境,不如说是地方形象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