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翻译
20世纪初年,以小说翻译为代表的文学翻译盛极一时,冲击和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和文学体系,成为推动中国文学近代化变革的原动力。
-
陈寅恪的历史解释
摘要:陈寅恪的历史解释,是为了“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重建古人面对各种情境时种种可能的做法以及表达的意向。
-
论沈从文的文物研究与文学活动
摘要:抗战以后,沈从文逐渐从作家向学者转型,这使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出现了“跨界”现象。
-
觅路的小镇青年——钱穆与五四运动再探
摘要:钱穆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受1930年代后钱穆自己关于五四的历史叙述影响较大,以至长久以来他基本是以一个五四运动的反对者的形象出现的。
-
杨沫:捐出版权的大作家
杨沫及《青春之歌》书影( 作家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 杨沫(1914-1995),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
-
老舍文学经典的生成及其当代意义
谈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最权威的也是最为人们接受的排序法即是人们常说的“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
田汉的《江汉渔歌》
丁玲1938年在《略谈改良评剧》中说:“平剧已经被很多人注意,被利用起来了,老舍先生和田汉先生都是勇敢的开创者,将抗战的内容放了进去的。
-
丁玲为何离开上海大学
一 1923年夏天,丁玲跟随挚友王剑虹由上海来到南京,试图在读社会大学的同时寻找理想的未来。
-
不一样的杜甫,焕发跨文化的魅力
-
杜甫的爱情
如果身边有人不时将老婆挂在嘴边,那说此人爱妻大抵不会错吧;如果一个诗人将妻的字眼屡屡镶嵌于他的诗行呢?而且还是一位古代诗人,那么由此断定诗人对妻子爱深情永恐怕也是妥妥的了。
-
浩然的再发现与《艳阳天》的再评价
摘要:作家浩然与《艳阳天》之所以在1970年代声名再起,根源在于激进文化力量的重新发现、征用和推崇。
-
吴俊:从鲁迅的信说到跨文化传播
原标题:再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从鲁迅的信说到跨文化传播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是句名言,流传既久且广,甚被奉为圭臬。
-
民间文学、方言体验与阅读史重构
摘要:地域分野不仅内化于汪曾祺文学创作的形式肌理,也是其 自我理解的重要路径。
-
文学是“语言的花朵”
摘要:丁玲文学经典,较为真实地呈现了现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维度,而且是一种动态呈现。
-
孔子的理想与命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鲁国昌平乡陬邑,一声啼哭挑破春秋的沉闷,孔子降生了。
-
日本研究视域中的另面鲁迅
日本向来是鲁迅研究重镇,即使国内的研究著作已汗牛充栋,日本的鲁迅研究仍旧是不可忽视的存在,独特的解读视角、细致的史料爬梳,日本学者们不断给学界带来新的灵感。
-
顾颉刚与钱锺书
-
“实在看不惯”——抗战初期沈从文眼中的国立艺专
-
茅盾研究:论衡、重估与拓展
原标题:论衡、重估与拓展——凝眸《茅盾研究年鉴(2016-2017)》 茅盾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关于茅盾的研究资料可谓汗牛充栋。
-
陈寅恪的“好”,要让更多人懂得
原标题:陈先生的“好”,要让更多人懂得 《陈寅恪合集》 陈寅恪 著 译林出版社出版 梁启超称道他:“我所有著作总和都比不上陈先生几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