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宪光:“神偷”张爱玲
一 《倾城之恋》取材于《诗经》中的《柏舟》,有张爱玲的白纸黑字为证。
关键词:  张爱玲2020-09-21
-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代杰出的女作家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宋之交的时代巨变,仓促南渡,当其惊魂甫定、痛定思痛时,往日之生活情境、故事、人物,便时时浮现脑际,历历在目,因空间阻隔和时间流转而变得愈发清晰深刻,由此构成其后期作品中鲜明的时代记忆主题。
-
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在初唐
在唐诗由初唐到盛唐的诗风发展转变过程中,陈子昂承前启后,贡献非凡。
-
对陈寅恪佛教语文学研究能力的迷思
陈寅恪签赠徐旭生的照片 在借用吕德斯成果的同时,陈寅恪却又认为“什公于天竺偈颂,颇致精研,绝无梵文原本为偈体或散文,而不能分辨之理”。
-
叶嘉莹:柳永词毁誉再评议
摘要:柳永是中国词史上一位重要的词人,也是一位争议最多的词人。
-
夏衍:朴实、清芬的人格和文风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至今,人们在评价和讨论夏衍文艺创作及其个性特点的时候,往往倾向于跟“现实主义”“洗练”“冲淡”“隽永”等关键词联系在一起。
-
林培源:赵树理文学的三种“读法”
一、如何走近赵树理 在“人的文学”向“人民文学”的历史演变中,赵树理因其风格(“评书体小说”)的独特,被视为“民族形式的里程碑”(茅盾:《论赵树理的小说》),从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占了重要一席。
-
李建军:论路遥小说叙事中的悲剧性问题
内容提要:本文从梳理路遥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经验入手,考察了他的悲剧性意识和悲剧性写作范式的形成过程,进而从叙事调性和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了他的后期小说叙事中悲剧性的表现形式,最后,又从心理结构、伦理原则和道德倾向的角度,分析了路遥的融合性悲剧叙事(即“正剧化的悲剧”或“悲剧化的正剧”)的成因。
-
郭英德:阅读苏东坡
《苏轼十讲》 朱刚 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每个夜晚,仰望一轮皎洁的圆月冉冉升起,任谁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邹士方:曹禺的真诚和痛苦
华君武(左)与曹禺 邹士方 摄(1989年春节) 对于戏剧大师曹禺,我是先观其剧,再读其书,后见其人的。
-
金传胜:老舍关于北京的两篇佚文
1951年7月北京《新体育》第12期发表了一篇老舍的散文《新什刹海》。
-
在今天,我们如何面对巴金的精神遗产?
“我不曾玩弄人生,也不曾美化人生。
关键词:  巴金2020-09-07
-
王阳明:从“文本阐释”到“自我阐释”
原标题:从“文本阐释”到“自我阐释” ——王阳明经典阐释学思想的实践性品格 引言:文本阐释与自我阐释之形成 儒学的基本言说方式是阐释,孔子的“述而不作”说已经为后世儒家作出了选择。
-
寒夜中的火光——记巴金的抗战岁月
从28岁到42岁,著名作家巴金人生中的这一段“黄金时期”是在抗战中度过的。
-
曹禺:“我喜欢写人,我爱人”
俄罗斯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
《光明日报》上的曹禺足迹
● 1954年6月27日,刊发简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本月底公演“雷雨”》,报道称,“雷雨”由夏淳导演,主要演员为朱琳(饰鲁妈),胡宗温(饰四凤),吕恩(饰繁漪),于是之(饰周萍),郑榕(饰周朴圆),沈默(饰鲁贵),金昭(饰周冲),李翔(饰鲁大海)。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王斑:《雷雨》是演不完说不尽的
我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出演过曹禺先生的三部话剧作品,分别是《日出》《雷雨》《北京人》。
-
张恨水与金庸
张恨水和金庸分别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的大众文化英雄,是中国20世纪通俗小说的两大高峰。
-
陈寅恪与弟子的学术交往
清华国学院成立之初“四大导师”中以梁启超和王国维门下弟子最多,原因在于无论政治上还是学术方面梁启超都当之无愧四人中的“老大”,而王国维则是四人中学术成就最高、治学也最精者。
-
“今日之势,使我辈处之,唯有一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不久,时年63岁的章太炎在给弟子孙思昉的信中说:“东事之起,仆无一言,以为有此总司令、此副司令,欲奉、吉之不失,不能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