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金传胜:老舍关于北京的两篇佚文
来源:《新文学史料》 | 金传胜  2020年09月07日08:02
关键词:金传胜 老舍 佚文

1951年7月北京《新体育》第12期发表了一篇老舍的散文《新什刹海》。此文曾由《北京体育文史》1986年第2辑重刊,但却失收于两版《老舍全集》,《老舍年谱》《老舍研究资料》等均未著录。兹抄录原文如下:

首都北京又添了一件喜事——人民游泳场修好了。6月6日由彭真市长剪彩,紧跟着,一群男女青年在鼓乐声中就跳入水中,作游泳竞赛。据说:这是全国最大的游泳场。为什么不呢,这是首都啊!我真高兴!让我说说为什么这样高兴吧:

(1)从前,这里是什刹海。“海”每到夏季就种满了莲、芡、菱、茨菇。种了这些东西,就不能大量放水,而且必须加肥;水浅泥臭,于是产生大量蚊虫。那时候的地方官儿们是只图小利,在莲芡上打算盘,赚点钱,而不管市民卫生的大计。那时候的文人雅士们只管欣赏荷香柳色,作些歪诗,忘了苍蝇蚊子怎么害人。

现在可好了,什刹海不单比从前美丽,而且把蝇蚊的老家变成人民锻炼身体的地方。地方美丽,人民健康,不就是兴国的气象么?

(2)从前,“海”外的渠溪全成了臭沟,人民就在这臭沟上面,支搭凉棚卖茶,有闲的人们就在棚里摇着扇子品茗,一鼻子荷香,一鼻子臭气的消磨半天,实践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哲理”。

今天,这里的水是清可见底,一切设备都是现代化的,科学化的。人们可以来游泳,划船,既是娱乐,又可锻炼身体,有多么好呢!这不仅是个游泳场,也是人寿年丰的一个象征。多运动,就可以健身增寿;人民健康,就可以增加生产。这不就是国富民强的开始么?

上面的两点足以说明:北京的一切都在变动,而变动的方向是消灭腐坏的,建设有益于身心的健康的。假若我们看了新什刹海而感到兴奋,就应当感谢政府与党的贤明的政策,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而热诚的拥护政府与党,爱护新的建设,为新建设出力。

据1951年6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全国规模最大的游泳场北京市什刹海人民游泳场揭幕》一文报道:“北京市什刹海人民游泳场已于六月六日下午揭幕了。参加揭幕典礼的,有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北京市彭真市长、吴晗副市长、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冯文彬同志、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总会主席廖承志同志、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荣高棠和作家舒舍予,以及政府、机关、人民团体的观礼来宾二千三百余人。”这表明老舍作为领导参加了什刹海人民游泳场的揭幕典礼。《新什刹海》应是老舍观礼归来后所写。

与《新什刹海》同样失收于两版全集的,还有发表于《人民画报》1952年1月第1期上的短文《首都的早晨》(署“人民艺术家老舍”)。该文可能是老舍应老朋友丁聪(时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之约而写。编者还配发了“早晨,洒水车在街道上奔驰”等多幅照片,与老舍文字互相映衬。全文不长,照抄如下:

无论春、夏、秋、冬,首都的早晨总是美丽的。

北京人向来起得早。天还没亮,打烧饼的、炸油条的已动手作活,使得小学生们、工人们、机关里服务的人们,在上学上工上班之前,就可以得到点心吃。卖杏仁茶的、麦茶的、切糕的,也都是天一亮就摆出摊子来。天一亮,大车和骆驼负载着煤或粮,从几十里外赶进了城。一挑挑的青菜,叶上还带着雨点或露珠,也都很早的挑进城来。铺户很早的就下板子,开门;澡塘开得特别早。

一清早,北山、西山看得分外清楚。在朝阳下,北海的白塔显着特别的挺秀,故宫殿宇上的黄琉璃瓦闪动着金光。这雄壮伟丽的景色,加上人民的勤劳操作的景象,北京的清晨,无论春、夏、秋、冬,总是活泼而美丽的。

解放后,北京原有的溪、湖、宫、殿、园林就更美了。三海、什刹海、后海和护城河都挖得深深的,流动着绿旺旺的活水。故宫、公园、道路都随时的修理,调整。以前“凡夫俗子”不能进去的太庙变成了劳动人民文化宫,故宫成为人民的博物院。那最脏最臭的龙须沟已经变成平坦的大道。这样,美的就更美了;不美的也变成了美的。我相信北京一定会变成个全世界最美丽的都城。这个最美丽的北京的远景,是可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二年多的努力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工作推测得出,想像得到的。一汪臭水的什刹海既然能够变成美丽的现代游泳池(一九五一年夏季开幕),有什么可以阻碍人民不把北京各处都修建得像花园呢?

是呀!北京的人民也比以前更美丽了,因为大家都以劳动为荣啊。人民有这个内在的美丽的品质,怎会不能建设起世界上最美丽的都城呢?看吧,今天首都的清晨的气象与从前大不相同了:很早的,电车就开出来了,车首立着健壮的女司机;很早的,成群的男、女、老、幼按着广播的口令在练早操;很早的,各邮局都有成群的送信员(其中有不少是女的)出发,先去分送报纸;很早的,成群的男女学生,或步行,或骑车,欢欢喜喜地去上学,他们可不都是富家子弟,像从前那样。从前,有钱的才能去读书;现在劳动人民的子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从前,很早的就有提笼架鸟的闲人在路上摇摆,溜他们的画眉或靛颏儿;如今,这种闲人已少见。一清早在路上走着的,坐着大汽车的是成群的工人。这个新气象告诉了我们:北京的人民不分男女都以劳动为荣,都发挥着他们的智慧与力量,在建设更美丽的北京,创造更美丽的生活。

我爱今天的首都早晨,我一定更爱明年的,后年的,十年后的,首都的早晨;首都的景物和首都的人民生活不是一天比一天更美丽可爱么?

北京是老舍始终眷念的故乡,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北京的人、景、事,都成为老舍重要的写作资源与书写对象。舒乙先生曾撰写《谈老舍著作与北京城》,细致地梳理与解读了老舍与北京的关系。他还特意编纂了《想北平老舍笔下的北京》一书(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收入老舍关于北京的小说和散文等作品。早在1936年,老舍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已被公认为现代经典散文的《想北平》。1949年底,老舍结束美国之旅,回到了阔别十余年的华北故土,定居北京。他关注着、感受着、赞美着新北京的巨大变化,《龙须沟》等剧作由此诞生。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许多描写新北京的散文,如《我热爱新北京》《北京》《顶可爱的北京》《北京干净——为北京解放十周年而作》《北京新气象》等。《首都的早晨》同样是老舍献给首都北京——同时也是其故乡的赞歌。

(节选自《老舍集外佚文考略》,《新文学史料》2020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