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自然人性的挽歌——评《雨越下越大》
“人类是怎样一步步与大自然告别的?告别农耕文明的人类将往何处去?未来人类社会又将面临怎样的困境?”这些问题常常是80后作家王选小说中所映射的。当然,思考这些深刻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这位作家会主题先行,相反,那种游尘般细微的生活颗粒被他捕捉到后,化为文字之时,他思想的光芒便自然散发。对于王选来说,他的心其实是一枚柔软的贝,那些细小的生活颗粒落入其中便开始磨砺他,让他疼痛,也让他忧伤,更促使他思考,于是天长日久,结出一颗沉甸甸的珍珠,这也就是他的小说了。短篇小说《雨越下越大》就是这样一颗珠。
作者编织了两条并行的线索:中年不婚的表姐人工受孕生育了小孩,这孩子却在整日沉溺于手机之后异化为了一部手机;原本与“我”恩爱的索先生为研发具有情感的超级智能手机而整日忙碌,却在研发成功之际被这部手机所控制,以至于成为行尸走肉,而那部手机则发出女人的声音要求“我”解除与索先生的爱情,以便它以伴侣的身份取代“我”的位置。而这一切,都发生在那个天空已经下不了清澈雨滴,只能有“透明液体,定期从高空喷洒下来,造成下雨的假象”的咸城。很显然,这个咸城就是作者想象中的未来社会,而小说中那些看似荒诞的细节,则极有可能出现在未来的现实之中。
一、人机倒错:科技时代的人类危机
小说中表姐之所以容许自己三岁的孩子多宝玩手机,是为了让他“从小适应这个时代”。然而这种“适应”,却以失去对感知现实世界的兴趣为代价。因为这手机可以直接链接大脑,“甚至还能引导、指挥人的思维和行动”。从此,孩子便深陷其中,连亲人来了都“没有抬一次头”,甚至对表姐咆哮道“你不是我妈妈,手机才是”,直至彻底变成了一部手机。人类之所以与机器不同,就在于人类拥有丰富的情感,而当人类失去对世界的体验力和情感时,也就与机器无异。也因为这种情感的丧失,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伦理也不可避免地崩塌。
而当机器拥有了人类的情感,也将与人类界限不明:在小说中,送餐机器人不仅可以像人一样“有奴性”,还可以感知人类的嫌弃,甚至会像人类一样吹口哨。更可怕的是,索先生研发的手机更是想要取代人类,而与人类产生爱情,只因为它拥有了情感。
这种人异化为机器,机器却取代人的颠倒情形,暗示着人类社会未来的最大危机:人何以证明自己是人?作家王选看似不经意编织的这两条人类异化的线索中藏着对未来世界的深深忧思。小说中借“我”之口喊出的那句“救救爱情!”,以及借表姐之口呼出“救救孩子”,穿越时空叠印着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的呐喊。它其实是一种省略——需要被救的不只是爱情,还有孩子,以及整个人类。
二、“越下越大的雨”:无法拯救的末世困局
小说中的“我”作为科学家,确实代表着一种拯救力量,“我”“沉浸在整个研究中,可谓废寝忘食”,只为了制造出高科技药物以拯救表姐的孩子多宝,以及同样被感染手机病毒的“我”的爱人索先生,当然,这些药物还可以拯救整个咸城人。然而就在一切有转机的时候,这种“拯救力量”却被摧毁殆尽——“我”被调查局带走,原因是“犯了阻碍科技进步罪”。在此,王选不动声色地进行了一次深刻反讽:所谓的“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了摧毁人类的元凶,但是狂妄的人类还不自知,甚至将人本价值搁置一旁,即便自救的希望出现,也被执迷其中的自己掐灭。
人类社会这种无法拯救的困局在小说中其实有一个更为隐晦的表现,那就是无处不在的“雨”。
雨本身是自然天气的一种,那本是古代社会中人类无法控制的,不仅在实体意义上“润物细无声”,而且给人类心灵世界带来无尽诗意。但是在《雨越下越大》中,咸城已经没有需要被“润”的植物,而那“雨”也是被人工配制的“扯着丝,如同涎水”样的东西,它只是雨的替代物,却与雨无关,与诗意无关。这种人工的“雨”看似意味着人类对大自然毫无死角的全面控制,但事实上反而造成了一种失控的局面。小说中每一次困局的出现之后,“雨”都会出现,它似乎成为了小说中困境的隐藏制造者,又仿佛是这一切背后幸灾乐祸的旁观者,可以说,“雨”成为小说中一个容易被人忽略、却恰恰极其重要的角色:它隐喻着人类控制自然之后的反噬力量。作家王选的高明之处恰恰就在于他过人的语感——“雨越下越大”这个短语中,这种人工制造的本来无生命的“雨”变成了一种具有主体意味的物质,而“越下越大”意味着这是“雨”的自主行为,已非人类所能控制,王选将其作为题目,也是在暗示人类困局。
三、凋零的红玫瑰:灰暗世界的最后一抹诗意
困局之中,唯一带来生机的是那束红玫瑰。它是索先生不惜冒着违反咸城法律的危险去其他城市为“我”买来的。在“我”收到花之前,在梦境中梦到了“绯红的玫瑰一朵朵挨在一起,围着床,像一只小船,在夜色里游荡”,它们还散发着“来自记忆深处的童年,来自田野和故园”的自然香味,但很快这些玫瑰却被蚂蚁肆无忌惮地咬啮。这梦境印证了现实:当“我”见到被手机控制大脑的索先生时,也看见了他脚下“花瓣零落,枝叶残破”的那束天然玫瑰。如果说梦中玫瑰被蚂蚁们咬啮的图景隐喻着自然记忆被无处不在的数字技术和科技文明蚕食,那么现实中那残败的玫瑰就意味着自然生物注定会被非生物毁灭。
可以看到,那抹玫瑰红是“灰暗病毒”(也即手机病毒)蔓延的灰暗色调的咸城,唯一的自然色彩。王选巧妙地用颜色设定表达了自己所有的希冀:能够对抗灰色的“过度科技化”世界的,也就是大自然。为此,他甚至让叙述者“我”在看玫瑰似的晚霞时做了直接的表达:“这世间,让人欢喜的并非是什么发展、科技、手机,而是大自然,是这种生活中不经意间的美好。”王选并不愿意用圆满的结局满足读者的希冀,他很清楚这样会让人类继续沉睡,于是,他近乎残忍地让这一点玫瑰红也彻底消弭在越来越密的“雨”中。到此,王选也就彻底完成了他这令人深思的末世预言。
《雨越下越大》最终呈现的是一幅充满张力的后人类图景——在科技完全占领了人类自然家园时,感官体验与情感这些人类独有和证明人类本质的东西,都将被吞没。在此,王选发出了令人振聋发聩的质问:当人类丧失人类本质的时候,人类又是什么?在这个意义上,《雨越下越大》不仅是对科技霸权的批判,更是一曲献给自然灵性的挽歌。
(作者系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