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雨天涯梦——《袁保龄公牍》发微
近世海通以来,中外关系变化,新增诸多“交涉”之政,“交涉”之学遂而勃兴,同时也产生数量庞大、性质各异的“交涉”相关文献史料。
2025-05-16
-
夏晓虹:“不失其赤子之心”——怀想孙玉石老师
一 初见孙玉石老师是在入学北大的第二个学期,具体说来,即是1978年9月。
2025-05-15
-
“职业作家”的生成与困境
内容提要:本文以沈从文早期作为“职业作家”的创作生涯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其1920年代后期在京沪两地的创作历程,探讨新文学场域转型对沈从文写作方式与文学观念的影响与形塑。
2025-05-14
-
我回来了——从张爱玲身后发表的作品考证其生平与人际关系
张爱玲在1995年9月逝世,迄今已近30年。
2025-05-13
-
史料的真实决定着结论的真实
一 顷读洪子诚先生的《文学史中的柳青和赵树理(1949—1970)》一文,颇有收获和启发。
2025-05-09
-
一个人与一个学科——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四重奏
曾国藩说:“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2025-05-08
-
姜亮夫先生与“敦煌学” 讲习班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科学的春天”到来,大学及研究生招生和教学逐渐走上正规,学位制度的实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需求量很大。
2025-05-07
-
诗词里的初夏
5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告别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茂盛的夏天正朝我们阔步走来。
2025-05-06
-
奇作家周楞伽和奇书《哪吒》
《哪吒2:魔童闹海》自上映以来,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神话,如今更是闹到“海外”,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
2025-05-06
-
【温故】四月,书、人、识
编者的话 4月23日是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与读书有关的话题自然不止三十年。
2025-04-30
-
“必须待到我忘了努力,才又感到淡淡的哀愁”
编者按:近日,青年学者张芬《未果之梦迹——〈故事新编〉的创作及其语言世界》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2025-04-29
-
“现实的葛藤”——以 20 世纪 30 年代“莎士比亚化”的译介为中心
摘要:“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标识性概念,它的译介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曾引起热议。
2025-04-28
-
陈子善:一种很有趣味的嗜好
叶灵凤制作的“灵凤藏书”藏书票 叶灵凤这个名字,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已经不会感到陌生了。
2025-04-27
-
沈从文先生参与了《诗刊》编辑工作吗
沈从文先生是极具个性的现代作家、学者,“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2025-04-23
-
何以确定自我:“钞古碑”与鲁迅《墓碣文》的创作
鲁迅对金石拓片的浓厚兴趣贯穿其一生,从事新文学创作后也没有放弃抄校和整理金石文献。
2025-04-22
-
艾丹:怀念我的父亲艾青
20世纪60年代,我们一家人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一个农场生活,周边是广漠的戈壁滩,白天可以望见天山,在夏季,山顶也是白雪皑皑。
2025-04-21
-
莫砺锋:故人生死各千秋——《师友记》自序
人生在世,除了家人外,最亲密的人首推师友。
2025-04-18
-
黄子平:子东兄二三事
20世纪80年代我在北京,跟上海那批做文学批评的同行,来往最多的是吴亮和蔡翔。
2025-04-17
-
寻回敦煌——抗战期间中国学人拍摄海外敦煌遗珍往事
在国家图书馆的敦煌吐鲁番学资料中心,静静存放着13000余张敦煌遗书老照片。
2025-04-15
-
史铁生:苦路人影
我仅见过史铁生一面,算不上朋友。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