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成立后钱锺书的学术道路(1949-1966)
1949年8月下旬,钱锺书携家人乘火车从上海搬回北京,入清华大学任外语系教授,时未满四十周岁。
2024-11-29
-
20 世纪中国语文运动的新叙事
一、新的叙事策略 钟雨柔的新著《汉字革命:中国语文现代性的起源(1916—1958)》(以下简称“《汉字革命》”)叙述了20 世纪上半叶一段关于汉字革命与文学革命相互缠绕的历史,主要论及鲁迅、赵元任、瞿秋白、许地山、晏阳初、唐兰等人相关言论和实践。
2024-11-28
-
路遥:执守创作的定力、眼力与魅力
路遥(1949年—1992年) 资料图片 路遥(左四)与贾平凹(左三)、陈忠实(右一)等人合影,三人被称为陕西文学界的“三驾马车”。
2024-11-27
-
“今夜细雨如织 我正好给你复信”
编者按:2024年,是诗人、评论家陈超逝世10周年。
2024-11-26
-
回乡:叶嘉莹的世纪求索
半生漂泊回乡路。
2024-11-25
-
您的生日,是中国文坛的温馨节日
今天是巴金先生的生日,不啻于中国文坛的温馨节日。
2024-11-25
-
办新学:盛宣怀是不是“甩手掌柜”?
盛宣怀一生热心兴办新式教育,自1876年赞助上海格致书院,到1912年捐设神州大学的30余年间,创办或捐建洋务技术学堂、新式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新式学堂20余所,影响最大的当属如今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和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两校的前身——南洋公学。
2024-11-21
-
沈建中:学路烟云散记
小引 还是一个早春的日子,读到戴燕教授《陟彼景山:十一位中外学者访谈录》,随即又读了葛兆光教授《余音:学术史随笔选1992-2015》,很多文章都是重读,却有一种“群像”似的感动,不禁联想手头正在整理编辑廿年之前所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家肖像”摄影专题,限于我个人能力而把拍摄人物最初限定在1920年前出生的老辈。
2024-11-20
-
陈剑萍:先生的座椅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现代作家书房展”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常设展之一。
2024-11-19
-
蒋寅:“看书就要看伟大的书”
千帆先生谈次曾言:“你们现在最好的就是有老师批评指点,我现在老师都故去,有谁来指点我的不是呢?”(《立雪私记》1985年11月12日)当时先师年七十三,现在我还没到老师的年纪,已深有同感。
2024-11-18
-
“海一样的钦仰”——两位“九叶派”诗人对莫扎特、贝多芬的咏颂
莫扎特的音乐从何时起受到中国现代作家的关注?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
2024-11-15
-
怀念 | 小曼女士,再见
编者按:梁小曼,诗人、译者、摄影师。
2024-11-14
-
美学家说唐诗
美向何处寻? 向唐诗中寻。
2024-11-13
-
林长民:兼容中西、立足民本
编者按:林长民,字宗孟,是清末民初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书法家,也是林徽因挚爱的父亲。
2024-11-12
-
冯雷:寻访京畿现代人文故迹
我今天要讲得题目是“寻访京畿现代人文故迹”,这是一个比较学术化的表述,其实对于我来讲,最开始就是“逛胡同”,在逛的过程当中,慢慢有一些发现和一些想法。
2024-11-11
-
李怡:再论巴金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巴金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评价经历了阶段性的起伏,从民国时期《灭亡》的影响、《家》的声誉到新中国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的大师定位,《随想录》既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又在文学多样化时代被疑作的技巧的缺乏,“讲真话”被判定为肤浅,以及坚持终生的“反封建”被批评为陈旧等,可谓是潮起潮落,与世浮沉。
2024-11-08
-
论新时期文学话语的“生产史”
众所周知,经历了艰难时世的当代文学在新时期迎来了久违的春天,在这个文坛回春的季节,大量复刊和新创的文学期刊如雨后春笋。
2024-11-07
-
杨沫:一个“极真诚,极本色”的作家
杨沫(1914—1995年) 图片选自同心出版社出版的《杨沫百年纪念图文》 1986年,杨沫(左一)与妹妹白杨看望巴金先生 图片选自同心出版社出版的《杨沫百年纪念图文》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杨沫诞辰110周年】 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杨沫小说的意义在于她延续着“五四”以来的青春叙事,并且在新时期依旧试图“接榫”这个传统,努力创造出新的价值范畴。
2024-11-06
-
盛宣怀的当铺
1908年左右的盛宣怀 一 兵燹之际,往往是文物珍宝易主之时,尤其是当战祸发生在文物渊薮之地时,光绪庚子年的北京城即是如此。
2024-11-05
-
一位历史学家的文学生涯
程应镠先生曾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向来以史学名世。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