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经典作家专刊——闻一多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

    2025-01-10

  • 打造经典的方式:伤痕文学与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被禁锢的文学创作迅速恢复生机,全国各地涌现出大批短篇小说。

    2025-01-09

  • 一对患难夫妻,两种晚年辉煌

      程千帆与沈祖棻是一对名符其实的患难夫妻,1937年他们在日寇侵华时逃离南京,到达屯溪后匆匆成婚。

    2025-01-08

  • 古代诗人怎么过腊八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在宋代已经基本定型,当时主要的庆祝活动有浴佛会、食腊八粥等。

    2025-01-07

  • 何建明:《中国作家》纪实版诞生记

      许多搞文学史的人,有一个很大的缺憾,就是只以作品和作家来撰写“文学史”。

    2025-01-06

  • 重读《桥》:“担荷之美”

      原标题: ​“担荷之美”:废名长篇小说《桥》的思想意义 废名的长篇小说《桥》由于其“创格”写法,自问世以来,多被聚焦于“诗性”、抒情性,而非“小说性”、叙事性特征,读之如“一首诗”“一幅画”[1],“《桥》里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2]。

    2025-01-03

  • 早年间怎么过阳历元旦

      1940年1月1日《申报》的新年专刊 元旦,在我国是一个既古老又新兴的节日:说它古老,它有几千年的历史。

    2025-01-02

  • 王蒙的阅读史与小说文体创新关系研究

      内容提要 人民艺术家王蒙的创作贯穿整个中国当代文学,通过系统阐发其阅读史、情感结构与小说文体创新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为探讨文学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的经验空间、研究路径与理论范式。

    2024-12-31

  • 【温故】十二月,翩然起舞,潇潇洒洒

      编者的话 早在1981年茅盾文学奖初创的近五十年前,“茅奖”就有过“前身”。

    2024-12-30

  • “重读”作为方法:再论赵树理文学研究

      自赵树理在1940年代的解放区崭露头角以来,围绕其作品的批评、解读、研究和“重读”活动便未曾简断。

    2024-12-28

  • 重审“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及其概念建构路径

      若论近十年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引人瞩目的现象,“史料热”可能名列前茅。

    2024-12-26

  • 罗广斌的仿宋字

      罗广斌手稿复印件 钱振文提供 2005年春节过后,王扶介绍我认识了张羽的夫人杨桂凤。

    2024-12-25

  • 梁启超:饮冰室里的后半生

      算起来,与汪兆骞先生结识已不知不觉将近十年。

    2024-12-24

  • 汪朗:也是旱香瓜

      黄永玉为《羊舍的夜晚》所作的木刻插图 汪曾祺《羊舍一夕》手稿 汪曾祺生前身后出版的几百种作品集中,这本小书算是比较独特的。

    2024-12-23

  • 漫说“冬至大如年”

      今年的12月21日是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2024-12-20

  • 牛汉的慨叹

      诗人牛汉 牛汉自画像 一 一九五一年,对诗人牛汉而言是重要的一年。

    2024-12-19

  • 陈艳:关于钱钟书——严家炎的未刊手稿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严家炎文库”,有一份关于钱钟书的未刊手稿,包括《关于钱钟书小说〈猫〉〈围城〉及其所代表的文学流派的一些感想》《〈围城〉阅读笔记》《钱钟书生平简况》以及陈贻焮对《围城》的评价。

    2024-12-18

  • 蒋子龙:贤亮往事

      张贤亮兄在病逝前一个月,或许还要更早一些,记不太准确了——他来到北京,想见几个老朋友。

    2024-12-17

  • 九十年前的“语文运动年”

      1934年,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以语文运动的形式开展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反围剿”斗争。

    2024-12-16

  • 路遥:人在历史中成长

      “高加林难题”带来的思考 “谁人不是高加林,谁曾不负刘巧珍”——恐怕是大多数读者未必说出口的一句心里话。

    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