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文学之光点亮县城这方文化热土 中国作协“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在云南弥勒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泓烨 周茉  2025年10月30日08:15

文学对县城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县城注入精神内核与文化灵魂,既唤醒其内在生命力,也为其发展提供独特的外在吸引力。位于彩云之南、红河河畔的县级市弥勒,是山川秀美、人文汇聚、民族交融的“滇南福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虽身在边疆,却同样怀有对优质文学资源的热切需求。为响应基层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期盼,推动优质文学资源直达基层,挖掘和培养基层写作力量,10月25日至28日,中国作协“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在云南弥勒举行。新疆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亮程和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得者格日勒其木格·黑鹤携带着不同风土的文学印记走进弥勒,通过开展读者交流会、文学公开课、文学进校园等活动,为当地的文学爱好者和学生们讲述来自远方村庄与草原的故事,点亮他们的文学之火,照亮他们的创作之路。

启动仪式现场

“将文学的根系深扎进‘县’场的土壤”

李一鸣在启动仪式上致辞

“文学的魅力,在阅读,更在亲历。”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一鸣在启动仪式上致辞表示,举办文学“县”场活动,是为了让文学抵达县城,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广泛覆盖基层,将新时代文学推到广场上去,推到人群中去,推到老老少少中去,以文学的力量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文学应有的贡献。同时,作家们走进县城,也会充分汲取当地特色文化养分,以文学视角发现县域风土之美、人文之盛,以文学笔墨书写县域故事,激活基层写作潜力,让文学在县域场景中绽放新的光芒。

刘亮程与黑鹤都来自遥远的北方,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弥勒,只为回应当地读者的深情:弥勒作家联名写信邀请刘亮程来弥勒,让他深为感动;弥勒的孩子们喜爱黑鹤笔下的呼伦贝尔草原与大兴安岭森林,十分渴望能亲眼见到他。启动仪式上,当地的读者送上自己根据两位作家的作品而创作的书画,刘亮程与黑鹤也分别回赠了新疆的萝卜种子和鄂伦春族传统帽饰狍头帽。这是一场以文学为契机的相遇,也是以文学为题的心灵交流和深情对话。

在刘亮程的交流会与公开课上,“大地”与“家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汇,他笔下的家乡是那个新疆的村庄,对弥勒的读者来说,这里虽然遥远,但不陌生。“家乡是我们每个人的出发点,即便我们走得再远,家乡也会永远跟随我们”,刘亮程对家乡与故土的深情让在场的读者们尤为感同身受,并重新理解了“家乡”的意义。

在听完刘亮程以“大地上的文学原乡”为主题的公开课后,弥勒市第二小学的语文教师王亚琪坦言,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进一步深化,“每个人都能在家乡里学到知识,我们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家乡里寻找知识,汲取家乡的人文滋养和历史内涵”。弥勒市第四中学的高二学生李易珊在公开课上首次理解了“原乡”的含义,“它不仅意味着我生活的这片土地,更代表着一种文化与精神,塑造了我的血肉,也影响着我的未来”。

黑鹤作品里的主角很多是充满灵性的小动物,深受孩子们喜欢。得知黑鹤来到弥勒,许多家长特意陪伴孩子前来聆听他讲述“自然和大地的故事”。黑鹤分享了他童年与动物相伴的趣事,讲述了如何将观察转化为故事的方法,引导孩子们思考背后的生命故事。

在黑桥哨乡村文艺学堂,章保小学三年级的卢星宇在纸上认真写下自己的名字,“黑鹤老师来讲课,我要做好笔记”。黑桥哨村村长李春平说,知道有作家老师来上课,孩子们都格外珍惜这样的机会。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深感文化的重要性,于是创立了这所学堂,免费为村里的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和文艺讲座,“让村里的孩子也能通过读书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学堂的持续运营离不开众多爱心人士与社会团体的帮助,他们或是作为志愿者来公益授课,或是捐赠图书、文具等学习材料。此次活动,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向学堂捐赠了杂志,孩子们开心地翻阅散发墨香的刊物,学堂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结合屏幕上的一张张照片,黑鹤声情并茂地讲起草原上的四季、自由的动物与广袤的自然,将孩子们带进了一个他们不曾感受过的世界,一个用文字就可以抵达的远方。黑鹤还为弥勒的孩子们演奏了蒙古族乐器,当灵动的口弦琴与悠扬的冒顿潮尔声响起,听众们无不陶醉其中。黑鹤让孩子们用一句话形容口弦琴的乐声,台下的小手们纷纷高高举起,争先恐后地大声回答:“像青蛙在跳跃!”“像铃铛!”“像你身上穿的紫衣服!”“是我们的故乡!”黑鹤为孩子们充满想象力的描述送上鼓励和礼物,并表示,写作能力的提升不在于学习了什么固有的技巧,知晓了什么样的写作方式与理论,而在于用心感知、用情描述。他以口弦琴上印刻的一句话“这是来自古老中亚草原的风”为例告诉孩子们,这就是文学的描述,它以独特的形容深深触动你,让你刻骨铭心。

一位家长表示,黑鹤的分享让她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陪伴孩子亲自感受自然里的种种细节,教会他们爱与温暖,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写出自己最真实的体验,写作自然就有了提升。

当远方的“诗”来到面前

得知作家来到弥勒,许多基层写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十分激动,他们在平日的阅读与写作中产生了许多困惑,此次能面对面与作家进行交流,对他们来说具有极大的启发与激励意义。

在红河水乡乡愁书院,刘亮程与云南省作协主席范稳、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意千重、诗人杨碧薇围坐交谈,一起“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怎么把日常生活写出文学味?如何让弥勒的民族故事被更多人看见?面对现场读者抛来的一连串问题,几位作家结合自己的创作感悟给出了建议。刘亮程说,文学是天真的,想把日常生活写出文学味,就要“打开那双天真的、来自童年的眼睛,用那双眼睛打量世界”。范稳向读者支招,“从日常小事写起,让民族故事自然流露”。听到这些精彩的回答,现场的听众们不断在笔记本上记录。

几年前,退休教师彭兴奎从山东迁居至云南弥勒,他带着刘亮程和范稳的作品来到文学“县”场,“只想说几句感谢的话”。在教书时,他曾选用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

与范稳的《青云梯》作为教材,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和学生们进行探讨。他请两位作家在书上签了名字,打算寄给自己的学生,“鼓励他们坚持阅读,尝试创作”。

“捎话远方——探访南方大地上的家乡”座谈会现场

在“捎话远方——探访南方大地上的家乡”座谈会上,刘亮程说到,新疆天山脚下有一座废弃学校,多年后成了羊圈,后来自己将其清理打造,做了书院,“我依旧怀有中国文人的传统理想,在山水间乡村里,听着虫鸣度过余生”。这样的分享让现场的听众们动容,一位读者向记者表示,“也许只有文学,能够让每个人情感深处的那片故土,成为永不消逝的精神家园”。

如果说此前基层写作者们的创作是在“摸黑”走路,那么此次作家、编辑走进“县”场为他们答疑解惑,无疑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路。

对基层写作者与文学爱好者来说,文学创作是抒发内心情感、展现生活感悟的方式,但由于创作经验不足、发表渠道有限等因素,他们往往无法更好地将内心所想所感表达出来,也无法让自己的优秀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因此,此次文学“县”场活动邀请《诗刊》《民族文学》《十月》《中国校园文学》《边疆文学》《滇池》和云南人民出版社等名刊名社的编辑为基层写作者改稿,不仅帮助他们打磨作品、提升创作技巧,还让编辑们深入一线,感受到基层创作现场的鲜活感和文学热情。

参加此次改稿会,《民族文学》编审徐海玉最大的感受是基层写作者们始终在平凡日常里坚守文学的初心,他们的作品中包含对故土的深情与创作的热忱,这正是文学生生不息的底气和根基。《边疆文学》编辑田冯太说,弥勒的写作者们给他最直观的感受是勤奋。他特意系统地梳理了一遍百年新诗发展史,并介绍了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与作品,为基层作者提供了更新的文学认识。自由职业者王英看着田冯太为她修改的稿件,意识到自己的诗歌存在的问题,“我知道了好诗的要素,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如何修改,并将在今后避免这样的问题”。

弥勒当地的个体户从业者伍建森在读中专时开始写作,后来由于生计奔波停滞了十多年,2018年又重拾起文学,主要创作散文与微小说。改稿会上,编辑的一系列细致解读和建议,让他大为感动,也让他对自己的写作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文笔过于实在,故事题材陈旧,缺少代入感等都是我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伍建森信心满满,“基层写作者很需要这样的现场面对面交流,为文学创作增强了动力”。

此次活动由中国作协主办,中国作协社联部、云南省文联、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委宣传部、弥勒市委市政府承办。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包宏烈、副主任丰玉波,红河州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嘉龙,红河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岳建青,弥勒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建伟,以及来自弥勒当地与附近区县的基层作家代表,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群众代表,中小学生、广大文学爱好者参加活动。活动期间,作家们还走访了法依哨村“云南文学小镇”、可邑小镇等地,探讨“文学+”旅游发展模式如何进一步深化;观看当地村民表演的阿细跳月等民族乐舞表演,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发掘弥勒的人文之美与生态之韵,为这片土地注入文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