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本周之星 | 李日清:九月诗抄(组诗)(2023年第34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3年09月28日23:11

“本周之星”是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的重点栏目,每天经由一审和二审从海量的原创作者来稿中选取每日8篇“重点推荐”作品,每周再从中选取“一周精选”作品,最后结合“一周精选”和每位编辑老师的个人推荐从中选出一位“本周之星”,并配发推荐语和朗诵,在中国作家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共同推介。“本周之星”的评选以作品质量为主,同时参考本作者在网站发表作品的数量与质量,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是对一个写作者总体水平的考量。

——栏目主持:邓洁舲

本周之星:李日清

李日清,笔名,梨桃。山西怀仁人。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潮》《诗选刊》《天津文学》《青年作家》《黄河》《山东文学》《山西文学》等刊物。现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梨园桃情》。

作品欣赏:

九月诗抄(组诗)

九月之词

天空高远,云朵稀疏

燕雀的羽翼与闪电争高低

田间的玉米长到了一定的高度

夜幕降临后,思索过往的焦虑与不安

它们不想太快被光阴收割

它们在整理绿色的衣衫、红缨子

让挺拔的茎秆储藏阳光、雨露、汗渍

秘密是藏不住的

当秋色更浓的时候

成熟的讯息不胫而走

山川、河流,亢奋的眼神

都在擂鼓助威

美好的光阴令人留恋

惟有守护内心的悸动与欣喜

才会拥有下一个轮回的缜密与辽阔

收敛

内心存有梦想的人,从身边经过的时候

有风一样的劲道。也未曾张扬一句出格的话

他目光坚定,如一座大山沉稳与刚毅

赴汤蹈火,直至抵达彼岸

汗水打湿陡途,热血喷涌成河流

卸下疲惫、劳顿。收敛起孤傲、冷酷、自卑

九月的情绪

阳光的烈焰逐渐收入刀鞘

秋风开始打点行装

经过光阴的割裂,大地现出金黄

几十亩谷穗,上千顷玉米

披上盛装。面目清秀,神采飞扬

每个人的思维出乎意料

他们从瓶颈中一次次铤而走险

落下满身的疤痕,兑换收官时的激越

学会土地的隐忍、豁达

用一株禾苗的姿态,迎合世态的深浅

九月之夜覆盖薄霜

满坡地的玉米旋转浅黄色的裙裾

蚊虫在玉米地里乱撞

几只蛐蛐压低了嗓门准备入眠

土地裂开的嘴唇张望着夜色

等待一场秋雨是一件难的事情

那个穿着黑衣衫,手持铁锹的中年男子

毫无睡意。学着他父亲的模样

把流淌的机井水引入田畴

他忘记了秋霜正覆盖瘦小的身板

庄稼遇到了困窘

惟有一方良药能够医治

睹物思人,都是一个道理

行走于苍茫的尘世

不知有多少阻隔,在拷打生存者的骨骼

放下卑微的身段,把持手中仅有的微光

九月那么短促

到了这个月份,云朵的脚步也在加速

雨水失去谎言。只有阳光的热情未变

蝴蝶、花大姐、蜜蜂积储上路的干粮

旷野之上,色泽更为明朗

距离村庄周边的土地名称熟悉而贴近

高粱、玉米、谷子的长相

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

美直达所有渴盼的眼神

一些异乡人面对俚语,总觉悸动

每每咀嚼亲昵的特产

泪水一定会打湿衣襟

置于面前的东西短暂而美好

就像一件宝贝握在手中

辨别其中的纹理、味道

无法忘怀的感觉难以弥散

只有百倍珍惜,方可体会苦涩与甘甜

虔诚

这些滚成煤球的矿工

乘着小火车一班下去

又一班上来。两头不见太阳

他们面对人们的目光

就是酣然一笑,露出白刷刷的牙齿

火苗在突出的颧骨上跳动

在井下,他们转动着不同的肢体

面对敦厚的煤层,用眼神、心态对话

弯下腰攉煤是恭敬的,握住一块煤是虔诚的

遇到不一样的险情,他们机警、多变

用松树般的骨架支撑起安全的防护栏

用流淌的热血抒写生命不同凡响的册页

旷野之上

行走于旷野,有感慨万千之状

被荡漾的玉米围拢,一起拉家常

一起吃喝起居。幸运而自豪

它们的身高体重,常牵挂于心怀

饥渴时,以水作为乳汁

把营养及时输送到体内

祖辈曾经说,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它们的圆润、健壮

托举起我的高度

玉米们挺立成长

用黄澄澄的肌肤燃起村庄的欲望

它们感恩苍天的赏赐

叩谢厚土的孕育

让旷野走出困顿,苍茫

我徜徉其中,嗅着泥土的味道

体内不知有多少玉米的成分

焊接我的稚嫩、脆弱、苦痛

但我愿意以一株玉米的身份

永远注册在这块忘却不掉的土地上

九月的梳妆台

离出嫁的日子已经不远

挑选一个吉祥的时辰

玉米妹妹就要穿上嫁衣

登上花轿。此刻,娇容如花似水

最后一滴露珠,抚摸她貌美的双颊

阳光如黛,装饰新容

叶片彻底干透

血脉打通茎秆,旺盛之势不可收拾

每一颗粒子,袒露出金黄色的小酒窝

微风中,旗语阵阵

期待的就是风调雨顺

大地本来就是一个梳妆台

为了迎接良辰美景,她缜密的心思隐藏

待到洞房花烛夜,要把所有的知心话说给他听

数到九月

数着,数着,日子就单薄了

阳光低回。青霜的纽扣被风解开

庄稼的面孔又浓重了一些

枝头上的叶片略显笨拙

燕子的行装已经备好

它们把清脆的嗓音留给屋檐

那个静坐椅上的老人,像一株熟透的庄稼

用指头掐算收成的份额

颗粒的饱满度,他心知肚明

双目走向混沌,只能用枯槁的双手

揣测收获的尺寸。这是擅长的习惯

喜鹊啄开一缸琼浆,舔舐着光阴的纯度

舔一下,少一口

直至花白了头发,加深了皱纹

数到最后,即要落为尘埃一粒

蜂巢

天气转暖的时候,屋檐下

就安下了家。小小的巢穴里

温度滋生,一种幸福的味道在弥散

它们不分时间的早晚,不分彼此的得失

路途再遥远,也能把第一滴汁液带回巢穴

风雨雷霆中,它们目光犀利,骨骼柔韧

用心血与汗水,打造甜蜜的家园

这些奔忙的精灵,它们不知道什么叫做私利

不计较,不争夺,不勾心斗角

只是在短暂的光阴里,酿制甜蜜

勾兑快乐。把如意的蛋糕越做越大

我羡慕它们无拘无束的设计

想借助那一对灵敏的触角

在飞翔的过程中,用娇小的躯体拖回生命的甜

本期点评:

这是一组与劳动有关的诗歌。劳动,在诗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甚至可以说构成了组诗的母题;诗人的百般心绪,以及诗意的延展,都紧密围绕着劳动来展开。

劳动是人类重要的生产生存方式,而综观当代汉语新诗,劳动题材其实不算显眼:“打工诗歌”“工人诗歌”等概念的出现,昭示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学意义;也正因如此,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对这些诗的关注还停留于社会学层面,尚未能深入到诗学内部。从这个角度来看,《九月诗抄》这一类诗的出现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它在一个经验普遍“悬空”、人类不断远离大地的时代,用“在场”的书写,呈现并探讨人与劳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重新激发我们对“诗与劳作”的思考。

在具体的书写中,诗人的目光对工业劳动有所辐射(《虔诚》),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农业劳动上。他从不同角度来写“收获”,劳动过程与心灵感悟相结合,凝结为一种可感的、有说服力的诗学经验,如“学会土地的隐忍、豁达/用一株禾苗的姿态,迎合世态的深浅”。此外,他显然已熟谙于诗意的布局,“经过光阴的割裂,大地现出金黄”等写景的句子,令诗歌的呼吸张弛有度;“阳光的烈焰逐渐收回刀鞘”“燕雀的羽翼与闪电争高低”等等,更是佳句,在“劳动/农业”的题材框架下,展现出个人的审美力和美学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首诗中,诗人都写到了玉米。在现实层面,玉米是劳动中的重要收获;在诗歌层面,玉米又是一个能够表征农业劳动的文学形象,是这组诗的核心意象,它可以变出不同的身份,容纳“我”的种种感想与体悟。通过玉米,诗人打通了古老的托物言志与新诗书写的关系,这组诗歌的面貌也因此清晰生动起来。

——杨碧薇(诗人,批评家,鲁迅文学院教师)

了解李日清更多作品,请关注其个人空间:李日清的作品集

 

往期佳作:

嘎代才让:念钦街诗稿(组诗)(2023年第33期)

红山飞雪:旷野三章(2023年第32期)

墙有棘:水渍(2023年第31期)

陈华:拘魂枕(2023年第30期)

南苡:与秋书(2023年第29期)

静河:尘封的胡同(2023年第28期)

西贝侯:圪塔院记忆(2023年第27期)

宋煜:她小心摘下易变质的词语(组诗)(2023年第26期)

北方:北方的庄稼(2023年第25期)

蒋戈天:乡村辞(组诗)(2023年第24期)

庞文辉:写给南浔的组章(2023年第23期)

毕海林:墙根下的缩影(2023年第22期)

森森:向日葵(组诗)(2023年第21期)

陈春琴:盗戏(2023年第20期)

刘文邦:每一天都不是多余的(组诗)(2023年第19期)

萧忆:旧事录(2023年第18期)

西厍:站在秋天中央(十年十首)(2023年第17期)

雷云峰:幡然醒悟(2023年第16期)

保定许城:眉眼盈盈(2023年第15期)

九天:A.I.(2023年第14期)

王国良:老屯子的脸(组诗)(2023年第13期)

鲁北明月:清明 清明(2023年第12期)

流水方舟:生命的硬度(2023年第11期)

肖笛:月亮,是一粒药丸(2023年第10期)

刘海亮:龙湖记(2023年第9期)

程文胜:西码头的奤子(2023年第8期)

原莽:人间如此辽阔(组诗)(2023年第7期)

廖彩东:轻墨杂弹围屋内外(2023年第6期)

启子:辽西北的月光(组诗)(2023年第5期)

欧阳杏蓬:大地之灯(2023年第4期)

余穂:如果一条河流送走很多事物(2023年第3期)

徐赋:月亮下的篝火(组诗)(2023年第2期)

苏万娥:火灰里的童年(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