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本周之星 | 启子:辽西北的月光(组诗)(2023年第5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3年02月17日15:21

“本周之星”是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的重点栏目,每天经由一审和二审从海量的原创作者来稿中选取每日8篇“重点推荐”作品,每周再从中选取“一周精选”作品,最后结合“一周精选”和每位编辑老师的个人推荐从中选出一位“本周之星”,并配发推荐语和朗诵,在中国作家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共同推介。“本周之星”的评选以作品质量为主,同时参考本作者在网站发表作品的数量与质量,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是对一个写作者总体水平的考量。

——栏目主持:邓洁舲

 

本周之星:启子

启子,本名王化启,辽宁朝阳人。中断写诗多年,2020年重拾诗笔。作品散见《诗刊》《飞天》《世界诗歌》《香港文艺报》《辽宁日报》等。有作品入选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

 

作品欣赏:

辽西北的月光(组诗)

七月

 

越近中午,蝉声

越是绵密。烦躁的七月

辽西北的春小麦早已归仓

走在大街上的人,大多

不在意植物的更迭

谨慎之人打着遮阳伞

被太阳曝晒的

都是义无反顾的外乡人

绿色恹恹的行道树

只有知了窥透其内心

它们隐秘地分散在枝叶间,用

连绵不绝的鸣叫弥补着

辽西北丘陵区盛夏的纰漏

 

 

乳名

 

秋天回老家

叶子正一片一片地落下来

有的落在脚边

有的落在肩头

轻轻的,像墙角晒太阳的老人

喊出我乳名时那么小心

喊我乳名的人

像褪去绿色,慢慢枯干的老树

放眼望去,房前屋后,屈指可数了

乳名也像树上的叶子

喊一声,落下一片

再喊一声——

一阵北风吹过

枝头就光秃秃了

 

 

向日葵

 

这一生都在逐日而行

心底的暗伤经过不断的晾晒

终究会止痛,结痂,新生

 

当第一场秋霜降落下来

你终于垂下沉重的头颅

并停止了一生的摇摆不定

 

死生契阔。谁来剥去表面的轻浮

露出你饱满而坚实的内心啊

而秋天,适合交付所有的爱与沉默

 

 

在山中

 

独坐于群山环抱的故园

以一盏香茶,敬明月孤悬

 

山中无甲子

如果锯掉院中的大白杨

它们会在月光下昭示彼此的年轮

树叶沙沙,那是它们和群山的暗语

 

这一生被群山围困。在山中

万物皆有拜谒之心——

一只小蚂蚁已抵达我的指尖

它予我以微痒,我还它以温热

 

 

渡口

 

送行人还在路上

渡口已经消失

 

河流是带不走渡口的

落日也不能。背井离乡的人

肩负一生卸不下的行囊

 

船只隐于水面

摆渡人走失于荒野

岸边杂草丛生。迟到的送行人

向流水兜售桨声,落日

与远方

 

 

松岭山

 

一声鸟鸣将松岭山

从沉沦中解救出来

很多年了,辽西的山石

遗失了嶙峋与陡峭

是居中的凌水劈开了它

 

从此山分南北,水连西东

北山上种树,用来遮挡风雨

南山顶塑了菩萨。叩拜时

凌水是一炷奔腾的香火

 

 

落日如鞭

 

西山并不是以一己之力扛着它

西山顶的佛塔扛着它

西山腰的墓碑扛着它

西山底的瓦屋扛着它

就连吹过西山的风,风扯动的松涛

涛声过后的岑寂,也一同扛着它

 

此刻,乌云正满天,被扛起的落日

已陷入重重包围。在西山顶

它被上下两堆乌云挤压成拇指宽的

一条缝隙,火红中显露狰狞

面对如此辛苦的人间

它还想抽打什么呢

 

 

一个人的小园

 

栅栏不需要太高

围住一缕春光,几声鸟鸣就好

 

水流不需要太快

桃花盛开之前

通过新修的沟渠就好

 

春日太短,一畦韭菜

刚刚泛绿,太阳已抵达西山

荷锄之人站在桃树下

薄暮渐渐落满肩头

 

稍晚些,刚浇过水的小园

或将盛满月光与虫鸣

也可能会有一个远道归来的游子

在月下,轻轻推开久违的家门

 

 

小村之夜

 

众鸟归林。只留一只牧羊犬

蹲在村头守望暮霭的辽阔

 

月色轻易地收纳最后一缕炊烟

秋收的农人早已习惯荷锄晚归

他的嘴角叼着几点明灭的星光

 

每年秋天我会回到扎兰村

这个寄放我童年与少年的方寸之地

很多时候,我会像牧羊犬一样——

 

忠实地据守一角夜色

看一座熟悉的村庄,如何慢慢陷入

苍茫而久远的沉寂

 

 

最好的夏夜

 

南北两扇窗子开着

风从一边吹进来

又从另一边吹出去

风经过房间里的我

也经过了囚于斗室的暮色

 

青纱帐在旁边轻摇

父母双亲坐在老家门楼下

凉风吹远了他们聊天的话题

银色的月光照亮了

屋后的溪水与坡上的虫鸣

 

本期点评:

最近几十余年,我国农村人口加速流向城镇,使城市进一步发展壮大,却也导致了农村空心化现象的产生。年轻人进城务工,村庄里只留下老人和孩子——老人一天比一天更接近生命的归宿地,孩子一天比一天长大,一天比一天渴望走向远方,以致让人难以割舍的、如诗如画的那部分农耕生活,正在随风逝去。很多人城市中有新家,乡村里有老家,来回奔走于两地之间,心头越来越多地交织着幸福和痛苦的记忆,越来越深地堆积着逃离与回归的复杂情感。这就是当代人几乎相同的现实生活体验,也是当代人面临的无解的宿命。这样的话题,很容易触动读者的内心愁绪。诗人启子这组诗中的四五首,用清新简约的语言描绘了很多迷人的自然景象、记叙了不少美好的生活体验,也写到了面对乡村式微现状的忧虑。

有过多年乡村生活经验的读者,应该很熟悉或者能想象启子描绘的这些乡村景象:沟渠新修、韭菜泛绿、蝉声四起、众鸟归林、炊烟上升、农人晚归、银月照清溪,桃花送水流、栅栏围春光、牧羊犬在村头守望暮色、游子推开月下家门、“荷锄之人站在桃树下/薄暮渐渐落满肩头”……也能体会作者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对乡土所怀有的无限深情:“很多时候,我会像牧羊犬一样——//忠实地据守一角夜色/看一座熟悉的村庄,如何慢慢陷入/苍茫而久远的沉寂”(《小村之夜》),甚至会对他所呈现的宁静而又充满温情的画面而感动:“青纱帐在旁边轻摇/父母双亲坐在老家门楼下/凉风吹远了他们聊天的话题/银色的月光照亮了/屋后的溪水与坡上的虫鸣”(《最好的夏夜》)。把上述的乡村景象和田园牧歌生活,放置在当下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环境中来观察,更显得其迷人与珍贵,却也发现美好的乡村因人员流失、烟火熄灭而渐渐丧失了原有的生机和活力。对此,启子表现出深深的依恋和忧愁:“乳名也像树上的叶子/喊一声,落下一片/再喊一声——/一阵北风吹过/枝头就光秃秃了”(《乳名》)。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笔者在低声诵读启子的这些诗句时,确实感受到了内心的触动。由此可见,启子从个体的乡村生活见闻与感想出发所写的这些诗,其题材和诗意具有普遍性,有可能引起广泛的共鸣。

诗歌之所以动人,并不取决于创作所需要的题材,而是在于语言表达的效果。从《七月》《松岭山》《乳名》《在山中》等几首诗的语言方式看来,启子比较用心于诗歌的整体构思,行文颇有分寸,但还不够完美。例如,《七月》《松岭山》两首诗,标题都罩住了正文,但语言的铺陈有余而收束不足,导致诗作整体看起来像一张远景图片——焦点不突出,核心意涵不明确,使得作品的艺术表现疏松而乏力,给读者的印象自然是难以做到深刻难忘的。

值得肯定的是,组诗中有不少诗句写出了新鲜感,例如:知了“用/连绵不绝的鸣叫弥补着/辽西北丘陵区盛夏的纰漏”(《七月》);这样的句子,写得很自然、很动人:“一只小蚂蚁已抵达我的指尖/它予我以微痒,我还它以温热”(《在山中》)。

在语言的提炼上,启子表现出很强的自觉性。他的遣词颇为讲究,很多句子体现了他的精雕细琢之功。例如,在《七月》的起句,他写到了“蝉”,在下文,他给蝉换一个叫法:知了;又如,在《松岭山》里,他前一句写了“山分南北”,下一句则来一个“水连西东”。还有,上一句写了“北山上种树”,下一句就拿“南山顶塑了菩萨”来对应,并且在字数和音节上做出了变化,而不是为了追求“整饬”而简单地完成“对称”。可见,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启子表现出了对文学、对汉语的尊重态度。

——符力(《诗刊》社中国诗歌网编辑)

 

了解启子更多作品,请关注其个人空间:启子作品集

 

往期佳作:

欧阳杏蓬:大地之灯(2023年第4期)

余穂:如果一条河流送走很多事物(2023年第3期)

徐赋:月亮下的篝火(组诗)(2023年第2期)

苏万娥:火灰里的童年(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