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本周之星 | 廖彩东:轻墨杂弹围屋内外(2023年第6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3年02月24日11:59

“本周之星”是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的重点栏目,每天经由一审和二审从海量的原创作者来稿中选取每日8篇“重点推荐”作品,每周再从中选取“一周精选”作品,最后结合“一周精选”和每位编辑老师的个人推荐从中选出一位“本周之星”,并配发推荐语和朗诵,在中国作家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共同推介。“本周之星”的评选以作品质量为主,同时参考本作者在网站发表作品的数量与质量,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是对一个写作者总体水平的考量。

——栏目主持:邓洁舲

 

本周之星:廖彩东

廖彩东,男,江西龙南人,专职从事律师之余,行走乡村,叙写心情,叙写生活,偶有小成。系龙南市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欣赏:

轻墨杂弹围屋内外

农历壬寅年十二月十六日。

桃水流域。

江西省龙南市桃江乡。

1

龙村坝宽阔的湖面轻舟飘过,褶起涟漪微微,很快散去,水面恢复平稳如镜。小寒刚刚离开,没有留下萧瑟冷酷的印迹,惠风和畅,土地朴实亲切,天空纤云澄明,辽远豁达。清新的自然气息,包裹着平静安祥的左坑——九连山北麓一个小小的田洞。风轻柔,从山岭吹下来,拂过田洞中央站立的龙光围,问候了墙边的芭蕉林,水也轻柔,从田洞远处逶迤而来,无喧声地环绕龙光围流淌,然后汇入桃水,去逐浪田洞外面神秘莫测的世界。龙光围像一个世纪老人,从悠远走来,脸上密织皱纹,衣衫上落满仆仆风尘,停下来歇歇脚,扬臂擦去额头汗水和满面疲容,定定地四下倾听细响轻息,生命行吟的声音,回望历史来处,朦胧缥缈,陷入长长沉思。草根深藏了一个冬天,欣然探出了头颈,毛绒绒黄嫩嫩的,挟带黑土的新鲜芳香,由微风梳成一缕一缕的,在空中飘散。

脐橙园遍布山岭,宁静得只有一种颜色。赣南脐橙采摘季已经结束,脐橙下山,做客大城小镇,乡村里弄,千家万户。脐橙树的碧绿颜色还是那么沉着,只是没有了橙子,少了些橙黄颜色的烘托相随,前后乍比较,令人感觉多少有点单调乏味。这是脐橙园乃至周边山野,在这个季节里应有的单调。单调也是宁静,不热闹。说起今年的热闹,当然要数脐橙采摘期,客家人都领略了那股子热闹劲儿。就像现在平静的龙光围,曾经围绕它,热闹非凡过,平静过,再热闹,又归于平静。此消彼长,似乎是事物更迭发展的规律。脐橙园的宁静和龙光围的平静,真像一对孪生姐妹,相携相依,让人感到格外恬适。园主们却没有闲暇享受,他(她)们还有一些园活要做,剪枝抹梢,追肥培土,除虫拔草,舒缓自主,井然有序,这些活计是果园收获后必须做的。

早在三十多年前,我办案去往安基山中坪,曾经过这片山岭,经过围屋。那时的山岭还没有种植脐橙,生长着松杉杂木竹。大大小小的林场遍布山里。一路上人们砍伐竹木卖钱,肩扛车运,靠山吃山,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围屋内外妇孺老幼劳作生活。姑娘遇到生人,倚靠围门,手绞罗帕,悄悄地远远观望,及至生人走近,迅捷转身默然退去。那时的围屋内外是热闹的,围内山民的心是平静的。

此一时宁静,彼一时热闹,此处宁静,彼处热闹,宁静和热闹,是怎样一种关系?是宁静遮盖了热闹,外漾起单调沉着的宁静;还是热闹内敛起殷殷热情,用宁静酝酿起下一个春天更丰富更盛大的热闹呢?

2

围门口遇到一老汉。看到来人,老汉面容平静。

围内还有多少居民?

没有人了,都迁出去了,围外屋场还有几个留守老人。

平淡无奇从他的语气和眼神中满溢出来。

围门额头石板上,镌刻描红的三个楷书大字“龍光围”,笔力苍劲精致大气。“龍光”两字冠于围名,料想就是祥瑞智慧之光照耀围屋的意思。两扇厚重围门无私敞开,来不及迈过高高门槛,抬眼就望见祠堂深处静立的香案和祭龛,缭绕起袅袅的寂寞青烟,庄重肃穆。粗粝的石墙缝,磨得圆润光亮的镶地卵石缝,岁月风尘厚重沉淀。围屋先民,玩积木一样,用一间间大小无异的房子排列叠加起整个围屋,一共三层,围成四方形,四角炮楼兀立高耸,屋屋有过门,层层有楼梯,固定的活动的,左右上下交通,机动联络照应,二层三层悬吊木质骑楼,骑楼四周环复连接,从一间屋子可以到达任何一间屋子,通达二楼三楼的炮楼,上炮角,下地面,出围门。麻条石垒筑外墙,砖木砌隔屋子,木板紧楼,浑然一体,繁复不冗余,和谐不冲突,典雅不俗套。围内地面,明沟暗渠纵横排布,除了秋冬干旱时节,其余时间山泉可以淌入围内,又流出围外,渊源不断。冬日暖阳,翻越高峻的石头墙和青瓦屋脊,投身围内,披在骑楼的木栏杆上,涂抹上一层金黄色,陈年围屋固有的灰黑色调,变得有些淡漠,围内光线明亮起来。细木拼花图案组合的骑楼栏杆,斜斜地映照在楼板上,呈现出茫茫然迷宫画样,又演化出皮影戏一般梦幻的光影,令观者恍若时光穿梭,置身于另一个不同于现实的世界。围屋空空,围屋无言,但我知道,有形的空间里面一定深藏了许多无形的内容。

从老汉口中得悉,围内居民大多外出务工经商,少部分经营果业农业,在城市购买了商品房,小孩在城市就学,一家人平时居住也是在城市,只有节假日抽出时间回到围屋,耕种土地,寻根祭祖,让孩子体验静谧的乡村慢生活。按部就班的时令,尚有余温的熟悉方向和路径,引导他们像候鸟一样,在城市和乡村之间飞来飞去,在归兮来兮的召唤声中权衡取舍,犹豫不决,在曲曲折折的乡间道路,长长的田洞,方方的围屋盘桓留去。有人气感染老屋,老屋也有活力,才不会年久失修坍塌。也许像一枚种子,围屋已经种在子孙心中,永远楔在阳光雨露哺育的肥沃田畴,又不甘心被泥土湮灭,春风欢腾起来,种子会在左坑田洞里发起芽滗出绿来,蓬勃出来的生命,跨过地理和心理的边界,迅速加入到田洞外面挨挨挤挤的人世。

龙光围异常平静。进得围屋,上楼下楼,环绕一圈,再走出围屋,平静像一条老狗,忠实热情,黏人不弃,缠绵脚音,紧跟你身后,像尾巴一样拖曳着,依附着,时不时撩一下你的小腿,又随你一路行去。这种平静灌进耳膜,彻入心扉,沉浸其中,聆听得见砰砰心跳,窥得见细微触须深入肌肤骨髓。这种感觉,许多年没有如此真切的体验了,还是我二十年前离开律师事务所,去关西镇党委短期从事党务工作,第一次进入关西新围时才有过。执着寻求享受心内身外的平静,应该是人之共情。难怪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围主,无论是商贸营生,还是仕途发迹,无论走得多远,还要回到交通不畅、吞烟吐岚的穷山僻岭,斥资建围,宁愿与鸟兽为伍,与溪山相伴。宁心寄之所向,不就是希望安享平静的居家田园生活吗?为宁静,筑一座坚固围屋或者西方人所说的城堡,雄踞身心,围外山冈种植一片荫荫果园,牧之又自牧,完全符合人性。子孙绕膝,可以含饴,鸡鸭牛羊成群,可以驱驾,薄田三分,瘦山一亩,可以耕耘。一杯茶,一本书,可以打磨心情,哪怕胡诌一首小诗,眯一会眼,打个小盹,足以慰藉时光。这是一种不同于俗人的生活方式,是在自己内心环绕围墙信步徜徉。一枚心,就是一座围屋。

3

曾经,两声枪响短促刺耳,打破了龙光围的惯常宁静,打破了山乡恬淡的梦境,连远处曾屋围外那棵老樟树上昏昏沉睡的栖鸦也被惊飞。平静一旦被打破,围屋空气变得脆弱和骤然紧张。围屋不再安宁。桃水水花大得热闹,呼应着前方翻天覆地的热闹,一隅动荡,映衬了中国广袤土地的宁静失衡。前方,先是志士们抗日正酣,随后又是三年内战鏖急。土地上有形的围屋变得渺小如丸,可有可无,心中无形的围屋支离破碎,伤孔累累。

宁静,随八十多年前的枪声远遁消逝,直到共和国成立,才伴随游击队的昔日战友,回归这方土地,回归围屋。因了围墙炮楼上隐约闪现的寒峻的刀光剑影,龙光围被后世称为红色围屋。至今红色故事还若春风,十里传扬,还时常激荡山乡岁月,时序风云,加速挚情青年们的心跳和脉搏。

我许多年前徒步寻访龙光围,走累了,瘫坐在围屋门洞里,伸腿舒背仰首,贴靠门洞遐思。游击队略施小计洞开围门,突破了石造坚实、设计巧妙的龙光围,铲除了内奸。是龙光围坚不可摧呢,还是当年那群革命青年的理想信念锋锐无比无坚不摧?长城蜿蜒绵亘一万里,高耸入云十几丈,终究阻截不住先进文化理念的渗透和九州大融合的春风,迟滞不住民族大团结和文明大交流的脚步。围屋比较长城,如何?围坚城固有何作用和意义?要说最雄厚最坚实的围屋,是人心;最锐利最强悍的武器,又是人心,慧心之外为无物,智慧之光到达之处,围屋关隘无防,诚然斯言。

石头坚硬,围墙坚固,围门厚实,不能送给人们祥瑞安宁。围主再智慧,也不能未雨绸缪,运筹帷幄,永保世代平安。

同样被鲜血染红的围屋,我知道的,还有安远县镇岗乡镇岗村的尊三围和全南县南迳镇古家营村的五星聚围(水围)。

尊三围是一座方型围屋,由四排围楼构成一个封闭的正方型,窗户设计得极小,四角有碉楼,易守难攻,如同一座坚固的堡垒。尊三,有尊君、尊父、尊师之意,从围名读出了围屋主人浓厚的传统儒家文化理念,读出了围屋雅致的文化符号。尊三围是20世纪30年代乡苏维埃政府驻地。1933年5月,国民党军陈济棠部用两个团的兵力,重重包围尊三围,进行围剿。围内赤卫队员和居民200余人,依托坚固围屋,用少量土枪土炮,顽强抵抗达40天之久。后国民党军攻入围屋。围内除13个幼儿被转卖外,156名乡苏维埃干部、赤卫队员和革命群众,全部被杀害,史称“尊三围之役”。。

五星聚围(水围)比龙南猫柜围还小,可能是面积最小的赣南客家围屋。方形围屋四层,全部用河卵石浆砌,不像龙光围用麻条石砌筑那么容易,建筑难度极大,十分罕见。五星,是指五行元素:木、火、土,金、水。引五星命名围屋,有揽尽风水宝地之意,寄托了围主安居康乐、业兴人旺、祥和平安的人生追求。五星聚围是赣南最先解放的地区全南古家营(兴仁乡)军事管制委员会旧址。共产党翁虔独立大队与国民党兴仁乡公所为此两度激战争夺,付出了血的巨大代价,红旗才插上五星聚的围墙。

九连山的罾岗围,算是被红色映照过的围屋。共和国建立后,全南土匪头子“瓦钵头”借机盘踞围内多日,让剿匪部队一直好找,后被侦悉。围屋坚固,“瓦钵头”负隅顽抗。部队勇攻不下,调来迫击炮轰了两炮也没有打开围墙,转用火攻,才迫使“瓦钵头”弃围奔逃。形如捕鱼器具罾岗,寓意鱼米丰收富足期待的围屋,成了土匪的梦断魂离之所。“瓦钵头”逃出罾岗围不久,在潜往广东连平的路上被民兵查获而覆灭。因为炮轰火焚,围屋被废置。前几年去看罾岗围,残围浑身披满罗织一样的藤萝,围内房屋墙倒屋败,长满芭茅杂草,没了人烟。

与龙光围、五星聚围、罾岗围和窑坑无名围相比较而言,龙南关西新围没有悬奇旧事。无论是围屋的人,围内建筑,门前关西水的潺潺流波,甚至连围屋上空的烟煴气息,都中规中矩,从历史风尘中一路平凡稳健走来,百年如斯。口口相传于民间的故事,说的是围主向流浪青年施以援手获得福报,发财发迹,门楣荣耀;是围主风流韵事,迎娶两个娇媚苏杭女子为妾,置于园圃小花洲上,好不风光;是围主创设大书房,举办乡村私塾,教化子孙,诗礼传家,三里之外琅琅书声犹闻;是围主疏财济世,旷达之士佳话传颂。关西新围历史上没有遭致兵燹之祸,完好无损,一直都是人丁兴旺的关西客家乡亲的日常家居。

前几年,关西新围搞起了旅游开发,围屋乡亲走出围屋,进城镇,上高楼,热闹,注入了围屋乡亲的新生活,热闹,成了围屋风格的新基调。得耶?失耶?

4

王阳明曾任明朝正德年间的南赣(南安府与赣州府的合称)巡抚。在皇家诏书里,在史志里,在王阳明浓墨重彩的官声里,记有其南赣巡抚任上一笔。其实他当巡抚的唯一任务就是来南赣平定农民起义,这也是朝廷重用王阳明的唯一目的。异于前几任南赣巡抚,王阳明下重手镇压起义军,暂时为朝廷除去了心头之患。王阳明及其将士的战刀,不知喋了多少南赣子弟的鲜血,残酷杀戮太甚,成为王阳明在南赣巡抚任上的败笔,他的人生因此蒙上了悲情色彩。后来有文章说,王阳明回忆起这段南赣的戎马岁月,竟向学生钱德洪言辞切切地慨叹:“某自征赣以来,朝廷使我日以杀人为事,心岂割忍,但事势至此。譬之既病之人,且须治其外邪,方可扶回元气,病后施药,犹胜立视其死故耳。可惜平生精神,俱用在此等没紧要事上去了。”在他眼中,一腔鲜血如一杯清水,可随地泼撒,一颗头颅如秋后一个南瓜,可随意剪摘,视生命如草芥,其是也。在一片诺诺连连的颂圣(史学界文学界有人称王阳明为圣人)声中,王阳明通过悟道立心建立起来的心学的坚固围屋动摇了,王阳明心中那面招摇在围墙炮角上用来昭示仁善的心旌失色了。

后来王阳明奏请明朝皇帝设立和平县、崇义县,寄希望于在行政治安辖制上为明朝添建两座坚固围屋,防范南赣重新民乱,延续明朝日渐短微的气数,费尽心机,亡羊补牢,于事无益。只可惜王阳明永远忽视了营建民心这座围屋。

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一个激灵,从深思中清醒过来。哦,快近中午了。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想,忘了时辰,不知不觉回到了围门前。旷野覆盖着如娴情少女般的宁静,在游者身心内外脚步轻移,或远或近,或颦或笑,我不禁大胆地假想,乘四顾无人之机,掠一片小家碧玉的宁静随我私奔而去,溯桃水,转濂水,蹚过渐渐熙攘的街市,带回恣肆扩张的城区,我们大模大样地穿过周围奇奇怪怪的眼光,穿过创投营销博彩集资挣快钱的忙碌身影,穿过麻将声声吆五喝六觥筹交错众宾喧哗,与窃窃私语指指点点擦肩而过,目不斜视,径直通过门岗,上楼,开门,关门,躲进“围屋”成一统。

走出左坑很远,转头仰望宝莲山峰,阳光已驻足其上。光明甩脱了阴霾的桎梏,相信也快驱散三年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新冠疠疫,还这片土地,这个世界民心长久安宁。

远眺围屋,围屋变得很小了,小得如同我家的老屋,老屋是我家的“围屋”,我的“围屋”,那里收藏了阴天的忧郁,晴天的骄阳,雨水的滴嗒,收藏了崩河坎的雁阵,神秘白衣人的飘逸身影,围后的老榕,收藏了我儿时的哭笑,我的小人书,我驾驶的箍圈,我的青梅竹马,收藏了未及谋面的祖父的遗传气息,祖母的音容笑貌和鬼怪故事,父亲清浅的微笑,母亲婆娑的眼泪,红薯味道,收藏了老水牛的哞哞声,鸡鸭唧唧鸣,我家的光荣和梦想,收藏了我中年以后长年累月的宁静……有一天这一切都随烟尘和无情的冷风,飘零无遗了。案牍劳形,养家糊口,尘路奔波,压迫了思想的围屋,挤占了围屋的空间,很多记忆慢慢模糊散佚,我以为今生难再重逢。左坑的围屋,提醒着我,唤起了我,我家的围屋,我的围屋,逐渐清晰起来,丰满起来。眼前的围屋,一定也是收藏颇丰,它们绝不仅仅是这里听到看到想到的这些,模样可能也相异,它们隐藏在屏风后面,香案和祭龛后面,阁楼炮角里,飞檐翘梁上,砖石缝里,卵石地面之下,老汉平静表情下,围屋子孙生活日常背后,他们的血肉骨头皮肤里,甚至祠堂深处袅袅香烟里。

具象的围屋,不就是围起来的屋子吗?适于四代生息,五世同堂,六服皆宜,聚族而居。是用来包裹身心,庇避风雨,日食夜宿,潜心家学修身之所,不应该拥有超乎伦常的功能,不能让它承载更多的崇高使命,更不能潜藏龌龊行迹。如果平常人们想赋予其太多的奇特功能、角色和企图,肉心长出围外,或者肉心锈蚀如铁,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抽象而论,围屋是神圣纯洁的民心人情,不容许恶心杂念和人世尘垢,污染清新干净的那一方私密乡土,不容许先事功利用,后弃之如敝履,当小心呵护,置于眼窝,放在心上,挺立在它的围墙上,为之执着坚守。

一个人,应遵从生命本来的自然,在用道德廉耻敬畏人道修筑的身心“围屋”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荤素搭配,以素为主。应像一座围屋一样,坚其墙厚其门,清静生活为上,守敛持正,安分守己。人生岁月里没有栽种过多的热闹,也不会滋长过多的烦恼和动荡,就会宁静似水,平稳如汤,平安一家,善哉一生。

 

本期点评1:

敏锐捕捉独特元素的能力外,廖彩东同时具备文启心声的自觉。“龙光围像一个世纪老人,从悠远走来……定定地四下倾听细响轻息,好像是窸窸窣窣的,又好像是咝咝嘶嘶的,生命行吟的声音,回望历史来处,朦胧缥缈,陷入长长沉思。”譬如上边这座赣南客家围屋龙光围,廖彩东写其“平静”时,写得很是新颖、独到,时而静水蕴动,将平静氛围比作忽远忽近的颦笑少女,时而以动潜静,亲切动人“平静像是一条土母狗,忠实热情,黏人不弃,缠绵脚音,紧跟你身后,像人有尾巴一样拖曳着,依附着,时不时撩一下你的小腿,又随你一路行去。”

廖彩东曾说“独特的个性,就是散文最明亮的眼睛。”每个人都是一个异样精彩的存在,他认为,今人不同于往昔任何时代之人,此一人又不同于彼一人,希望去追寻自己的心声。于是景色场面事件人物,廖彩东总是尽力挖掘内心感受和独白,写出了天地间行走的“我”,通过他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在万物的深情里,我们不但一窥了龙光围巧妙而宏大的构造,同时一瞥了赣南围屋独有的神韵,尤其骑楼栏杆光影一节,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恐怕古屋长久倒映我心井的一隅了。不仅如此,对大自然变迁的秩序、节奏、繁简与深藏的伟力,无不细微体察,经过生命中的不断沉淀、思索与提炼,作者表达了关于存在与生活的独特感悟。土著居民曾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以舒缓自如的节奏生活着。作者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写出了乡村空心化后,搬迁入城的人,与乡土老屋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间或引起读者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对改造和提升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沉思。

收放自如,轻重有序,对于龙光围与周边星撒的客家围屋的纷纭史事,缜密思虑后的作者直抒已见。

明白晓畅中不失凝炼,语言运用娴熟,变化多态。

赣水长流,山石有窍,在虚实结合上,文章也处理得比较好。由于此“心”,在个体生命的划痕中涵摄、包蕴了群体生命的感动,作者留意于“探求出折射人世价值规律,引示未来历史走向的事实和道理”“努力抽象出一些活生生的东西,关联生命尊严和人性柔软的属性”,而读者悠然心会:一枚心,就是一座围屋,何况人心比石屋坚定,民心就是最雄厚牢固的围屋。

——卢静(山西文学院签约作家)

 

本期点评2:

对于一座围屋的三种态度

我没有造访过客家围屋,只是大致能回想到若干摄影作品中的围屋形象,那种大大的、方形或半圆形的、仿佛城寨一般的建筑,盘亘在东南大地上,如同天外来物,又像从广袤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家园。围屋,就像一种旧时风俗的肉身,铭刻着独到别致的文化意蕴。相信像我一样只对围屋有着概念化印象的读者读了作者廖彩东《轻墨杂谈》一文,一定能在脑海中树立起更立体、更周到的围屋形象。套用朱光潜先生著名文章《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我们也可以说廖彩东笔下可见“对于一座围屋的三种态度”。

首先当然是“历史的”态度。围屋是历史的造物,它们坐落在大地上,凝视着沧海桑田之变。作者笔下,历史化的围屋既是古典时期文明的亲历者,也是二十世纪腥风血雨的见证者。一段历史中王朝如同一座大围屋,它巍峨耸立却也由众多围砖构成,王朝是否稳固的根基就在于围砖是否禁实牢固。明朝中叶,王阳明曾是围墙上被人遗落、少有问津的一块围砖,当围屋境乱事急时,又被屋主捡起加诸墙上雉垛。在作者看来,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只是“备一时之需”的围砖,那段历史最终走向衰败,根本原因是关于“民心”的围砖未受重视。围屋们还在二十世纪革命战斗中见证悲惨壮烈,曾被鲜血染红,又或被夷为平地,如“尊三围”至今仍是一片废墟狼藉。战争过去多年,化作瓦砾的围屋碎片还在提示作者,也提示我们和平来之不易,那些纯良愿望和美好操守的实现,都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其次是“记忆的”视角。作者与围屋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围屋与其说是他用来观瞻的客观对应物,不如说是早就建立在他心灵与记忆中的个人居所。远眺围屋逐渐变小,也就唤醒了关于围屋的“记忆的”视角。作者的“围屋”记忆里包裹着浓郁到化不开的乡愁,那些晴天的骄阳和阴日的忧郁萦绕着“围屋”,他的小人书、雁阵图与儿时的哭笑共同徘徊在“围屋”内外,当然还有“围屋”收藏的祖父的遗传气息、祖母的音容笑貌……作者写到这里,略带感伤地说,“有一天这一切都随烟尘和无情的冷风,飘零无遗了。”但记忆如何会遗落?记忆中的“围屋”随着时间的推移陈酿愈浓,那些“围屋”在砖石缝里,在卵石地面下,在后人彼此对视的眼眸之间。

再次,也是文章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是“审美的”围屋。作者在文中多处着力于书写关于围屋的光影、色彩,激活了冰凉的砖木石块的美学光泽。我尤其喜欢这一段描写:“冬日暖阳,翻越高峻的石头墙和青瓦屋脊,投身围内,披在骑楼的木栏杆上,涂抹上一层金黄色,陈年围屋固有的灰黑色调,变得有些淡漠,围内光线明亮起来。细木拼花图案组合的骑楼栏杆,斜斜地映照在楼板上,呈现出茫茫然迷宫画样,又演化出皮影戏一般梦幻的光影……”正如作者所说,虽然围屋空空且无言,但目睹围屋光泽的人都能感知到,它拥有一个活的灵魂,一个存在于无机物中的有机体,时常往返于有形的空间与无形的时间之间,把关于宁静、内敛的美带出来,带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来。

 最后,还想特别一提的是作者向往并不断践行的“闹中取静”的精神,他从具体的围屋中走出,向无限的熙熙攘攘的生活走去。在这个过程中,廖彩东想拥有的是目不斜视、不顾流俗的宁静,即便在觥筹交错的喧哗中也向往闹中取静。这是否暗合着围屋与自然的关系?一群并非自然的建筑最终站成了树,站成了长河,从不自然变得如此自然。也正因如此,我对读这篇从文学性上还大有丰富空间的散文仍感到欣喜,就像朱光潜先生向众人开示的那样,“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陈泽宇(作家网编辑)

 

了解廖彩东更多作品,请关注其个人空间:廖彩东作品集

 

往期佳作:

启子:辽西北的月光(组诗)(2023年第5期)

欧阳杏蓬:大地之灯(2023年第4期)

余穂:如果一条河流送走很多事物(2023年第3期)

徐赋:月亮下的篝火(组诗)(2023年第2期)

苏万娥:火灰里的童年(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