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旋之后的王阳明
自秦刻石颂德以降,历代兴师扬威之人在胜利之后,往往勒石立碑,昭铭其功。
-
何怀宏:文明的遗存与共存
对《鲁滨逊漂流记》可以有多种解读,本文的解读是从文明的角度展开。
-
对影成三人: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的互文写作
内容摘要 暮年郭沫若创作于特殊历史境遇中的专著《李白与杜甫》,对那个时代和作者本人,乃至对于作为中国文学思想史现象的李白杜甫观接受史考察,都是一本有意味的书。
-
1940年代的朱自清:一个特殊的读者
原标题:“打开一条生路”的另外路径——以朱自清对1940年代新文艺的接受为线索 抗战胜利后,随着西南联大等内迁高校的“复员”,一批原“京派”或接近“京派”的知识分子重又会聚于平津地区,依托《大公报·星期文艺》《益世报·文学周刊》《文学杂志》《文艺复兴》等报纸杂志,一种以“纯正的文学趣味”完成新的文化建设,并由此推动国家重建的意识,似乎成为普遍的共识。
-
沈从文小说《医生》的叙事与修辞
在1934年出版的《从文自传》中,沈从文对自己早年的生活轨迹作了细致的梳理。
-
从维熙与“大墙文学”
在“文革”结束后的文学作品中,“伤痕文学”是一批作家发出对那段时期人们身心灵受到不公对待的集体反应。
-
周立民:巴金的晚年创作
大病出院后,开始艰难地写作《随想录》 1 最糟的是手不灵活,写字很吃力 1980年4月11日,巴金在日本京都演讲《我和文学》曾雄心勃勃地宣布:“我制订五年计划,宣布要写八本书(其中包括两部长篇小说),翻译五卷的赫尔岑的回忆录。
-
吴泰昌:见证巴金晚年文坛往事
吴泰昌 年逾八旬的文艺评论家、散文家吴泰昌先生,上世纪60年代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文艺理论专业,后长期从事文艺报刊的编辑和采访工作,曾任《文艺报》副总编、编审。
-
《书剑恩仇录》掌故何其多
金庸去世整整一年了。
-
张向东:丁玲佚信三封及其他
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家,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人生道路,生前身后都引起了很多争议,也为现代文学史增添了特异色彩。
-
作为“中间物”的鲁迅传记写作
摘要:鲁迅传记写作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
-
《边城》的生命诗学:“美丽总是愁人的”
摘要:在沈从文的创作中,始终贯穿着“美丽总是愁人的”这一诗学命题,它蕴含着作家对历史、现实、人生、生命等诸多问题的艺术思考。
-
鲁迅与东北沦陷时期哈尔滨地区左翼文学活动之关系
哈尔滨作为东北沦陷区的政治文化重镇,其左翼文学活动在伪满洲国占有特殊的位置。
-
金庸小说:文化是底子 人性是灵魂
10月30日是金庸先生逝世一周年。
-
沉香屑里的旧事:张爱玲与周瘦鹃
张爱玲初识周瘦鹃,由于周瘦鹃的识珠,造就了现代文学一颗巨星的冉冉升起。
-
诗人陈超的青春岁月:校园生活与爱情(附日记)
五年前,2014年10月30日,诗人、诗歌批评家、大学教授陈超以决绝的姿态作别人世。
-
郁达夫之死新探
近年来,我致力于研究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海派书画篆刻名家钱瘦铁帮助郭沫若归国的历史事件。
-
史铁生都读过哪些书?
史铁生都读过哪些书?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几乎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
奇崛幽深中的繁复心理世界
《秋夜》是《野草》首篇,近百年来,人们对之已做出过相当丰富的解读。
-
路遥和林虹关系的一则新材料
一 我在《延川插队往事》一书所收延川北京知青邢仪的《那个陕北青年——路遥》一文中,发现了一则涉及路遥和林虹关系的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