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与博物学》(二)
1 多方搜求 鲁迅对草木虫鱼的喜爱还体现在从小对中国传统博物图书的搜求、影写和辑录上。
-
王彬彬:愧对钱玄同(节选)
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钱玄同在五四时期于文化的除旧布新上作出的独特贡献,中国现代历史研究界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似乎都对之估计不足。
-
路遥为何能与读者息息相通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许多文学作品记录了我们时代发生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人民性”的表征及其特点。
-
作为《文艺报》主编的冯雪峰
冯雪峰肖像 罗雪村 作 冯雪峰的编辑活动与他的革命活动、文学活动始终紧密联系。
-
老舍先生,再看看您的龙须沟吧
位于北京南城的龙须沟之所以名扬天下,皆因老舍先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创作的经典话剧《龙须沟》。
-
“是你们教了我鲁迅的杂文”
摘要:穆旦曾在诗中提及“鲁迅的杂文”对他有所影响,本文借此展开“穆旦诗学思想与鲁迅杂文精神”的讨论。
-
丁玲与《文艺报》
《文艺报》于1949年9月25日正式创刊,丁玲是第一任主编。
-
《鲁迅与博物学》(一)
1 童年的自然环境、对花木的喜爱 对草木虫鱼的喜爱从小就产生且持续终生,是周氏三兄弟共同的特征;要追溯这一性格的形成来由,可能要先从他们的成长环境说起。
-
孙犁的三封信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当年一批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作家曾得到孙犁先生指点与帮助。
-
公刘的孤独
公刘的一生是孤独的。
-
“遇见”老舍
就像他乡遇故人,又像与神交已久的朋友见面,心中无限的激动与感慨,我竟然也没介绍自己姓甚名谁,就单刀直入地谈了起来…… 老舍绝命于太平湖,我正赴内蒙古大草原插队,怎会遇见老舍呢?遇不到的!只是我与老舍先生同是北京人,都住四合院,又看了不少老舍的小说、散文,心领神会,神交久矣。
-
艾芜的书柜藏着什么
小时候,我很喜欢去艾芜老家。
-
茅盾:《文艺报》的奠基者
茅盾肖像 罗雪村 作 1949年5月4日创办的《文艺报》是第一次文代会的会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委会主办,同年7月28日停刊,共出版十三期。
-
探究汪曾祺隐秘的同乡圈子和生命中的几对“铁三角”
主题:汪曾祺不曾写日记,我替他写 时间:7月21日下午 主讲嘉宾:徐强 地点:鲁迅书店 编者按:今年4月,青睐人文寻访团曾在汪曾祺先生之子汪朗、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杨早等嘉宾带领下,走进汪曾祺的家乡高邮,实地领略作家笔下的风土人情。
关键词:  汪曾祺2019-09-08
-
满怀敬意地开掘出普通人的美
1980年第10期的《北京文学》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受戒》,这一年,它的作者汪曾祺刚好60岁。
-
吴趼人的夜与昼
一 1903年春季,吴趼人接到李伯元的通知,说邀约上海的写作人开个座谈会,主要是他为新接手的《绣像小说》约稿。
-
文学青年靳以:根在复旦,终有“收获”
原标题:根在复旦,终有“收获”——大学时代的文学青年靳以先生 梳理复旦大学校史,“靳以”是绕不开的名字。
-
“被死亡”的钱玄同
著名思想家、文字学家和语言学家钱玄同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早年认为,人一过40岁就会变得保守恋旧,就会不由自主地向中国传统专制靠拢,而退化为思想革新、社会进化的绊脚石,所以主张“人过四十便该死。
-
“淑女气质”的沈从文
作家沈从文身为男儿,却有“淑女气质”。
-
在《沈从文别集》里,追寻沈从文
《沈从文别集》插图,李锤 绘 为纪念沈从文先生,致敬经典,岳麓书社日前推出《沈从文别集》纪念版钤印本(全2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