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念峻青:铮铮铁骨 剑胆琴心
2019年8月19日,惊悉作家峻青在华东医院仙逝,心情悲痛。
-
学习郭小川 讴歌新时代
郭小川 今年9月2日,是郭小川百年诞辰。
-
刘心武:伤痕背后的心灵建设者
在许多八零后、九零后的记忆里,刘心武是《百家讲坛》上揭秘《红楼梦》的红学家,是小朋友心目中的“网红”爷爷。
-
詹志芳:徐梵澄像一座大山 我只能仰望
徐梵澄(左一)和本文作者(右一) 徐梵澄木刻自画像 1982年夏,我们一家从北戴河回来,我在当地买了一个草帘子,这个草帘子很漂亮,是用红黄两色的麦秸做成一串串的花。
-
鲁迅救人
鲁迅一生救助过无数进步青年,营救作家茅盾的妻弟孔另境脱离北方的牢狱之灾,便是一则被传为佳话的实例。
-
郁达夫佚函《回杭观感》
作为小说家的郁达夫,去了福建之后,似乎还是没有“正式”写出小说一类的东西,但留下了《闽游日记》《闽游滴沥》等游记名篇,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散文宝库。
-
正是无数陆文婷这样的星星,组成了祖国灿烂的夜空
1980年1月,《收获》杂志发表了女作家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引发了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
-
中国现代戏剧的踏勘者
为纪念欧阳予倩先生诞辰130周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2016级学生演出了新版话剧《桃花扇》,由表演系主任陈刚执导,图为该剧演出剧照。
-
《春江花月夜》:千古常新的明月颂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现代读者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它是公认的唐诗名篇,但事实上这首诗曾经长期不被重视,作者也其名不彰,以致我们对张若虚的生平只能作一个极其简单的介绍。
-
“非文学家”的鲁迅,先知的鲁迅
原标题:“非文学家”鲁迅:打开鲁迅研究新视野的一种方式 这是开文艺批评的会,与会的都是文学批评家,还有很多作家,但是我总是在讲跟“文学”相反的东西。
-
褚云侠:《受戒》的周边
1980年10月的《北京文学》,刊发了汪曾祺的小说《受戒》。
-
张梦阳:拜谒季羡林憩园
2019年7月11日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日。
-
孙犁与“工厂文艺”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两天之后的1月17日,《天津日报》创刊。
-
“有一种幽默是含着眼泪的微笑”
一九八○年高晓声在故乡写作 唐锡勇摄 “把他们的苦处说一说” 1957年,高晓声因为和陆文夫、叶至诚、陈椿年等人倡议创办《探求者》月刊,被错划为右派,遭遣返回家乡江苏武进农村劳动改造。
-
跨越时空的相遇:李白诗歌在德国的传播
中国与德国,相隔数千公里;盛唐与公元19世纪,其间横亘着千余年。
-
金克木:只有小学学历的北大教授
原标题:小学学历,他却成了汇通中西融贯古今的大师 1948年,北京大学东语系迎来了一位新教授。
-
还记得《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吗
近几年,我去四川多一些,每年都去一次两次,去一次换一个地方。
-
《平凡的世界》:一部有待全面认识的长篇佳作
陕西人艺话剧《平凡的世界》剧照 说起《平凡的世界》,人们可能会忆起在1985年秋天路遥开始写作《平凡的世界》时,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席卷全国,不断渗透到作家的写作以及专业读者阅读趣味中的文坛背景;可能会记得路遥在创作出第一卷本后寻求发表与出版之际的冷遇以及作品的第一部刚刚面世时文学评论界相对消极的声音;还可能会想起《平凡的世界》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的轰动效应与阅读盛况……但在文学评价体系越来越专业化的今天,以上这些就是《平凡的世界》的全部面孔吗?如果调查当下中国的文学阅读生态,进一步了解文学作品的生产、传播、评奖以及接受过程,并结合文学研究界对《平凡的世界》的评述,也许我们能更全面地认识这部作品。
-
路遥与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自1980年代末至今,《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的长销,充分说明路遥的创作有着并不局限于其写作年代的重要意义。
-
斯威夫特的多面人生
作为十八世纪英国文学的无冕之王,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Swift,1667—1745)是一位备受瞩目、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师,创作了形式多样、思想深邃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