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乱花”迷人眼
1995年,中国互联网接入服务正式向全社会开放。
2019-01-31
-
众谈:散文的真诚与虚假
编者按语 散文的真诚与虚假是一个始终纠结我们的问题。
2019-01-29
-
李德南:无限的任务——关于当代文学批评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当代文学史研究者和当代文学批评者之间,逐渐有一种相互轻视的情绪和态度,并且各自都有不少理由。
2019-01-29
-
文学创意写作的美丽
这恐怕是盘桓在众多怀揣着灼热文学梦想的年轻学子脑海中共同的记忆:刚进大学之际,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师无情地泼下一瓢冷水,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2019-01-28
-
文学活在阅读中
一 阅读是文学的生存之道,离了读者的阅读,文学就没了活命之路。
2019-01-25
-
文艺批评岂能只“抬轿子”“贴标签”?
近期,文坛动静不小。
2019-01-24
-
关于散文的跨界问题
散文与诗歌、小说等文体并非孤立存在,散文中的各文类之间也有重叠之处,从而形成散文的“跨界”现象。
2019-01-23
-
算法时代的现实表征与愿景表达
语言是时代变迁的风向标,观察一个社会是否有活力,新语词的生成、语义变化等是重要的考量内容。
2019-01-23
-
当代女性与“巨婴”的精神博弈
2018年的十大流行语分别是命运共同体、锦鲤、官宣、店小二、佛系、确认过眼神、教科书式、退群、巨婴、杠精。
2019-01-23
-
谈谈 “杠精”:辩士之风一息尚存
2018年《咬文嚼字》热词榜里排进了“杠精”这个名词,围绕着它的生动表达已经有很多,简单地说,杠精是一个进行表演性抬杠的行为主体。
2019-01-23
-
二十一世纪“及物”诗歌的突破与局限
21世纪诗坛的境况如何?它和以往相比到底出现了什么新的品质,诗歌如果进一步发展要避开哪些误区,人们又该怎样去认识? 批评界有两种极端对立的观点。
2019-01-23
-
如何抵达理想的文学批评
今天的评论界,评论家与作家之间似已形成了某种固定的“对位”关系,如重量级对重量级,这使得有的评论家似比作家本人更急切地期待并乐于在这种时候应景出场,这实在是很要不得的事情。
2019-01-22
-
文学批评的第一要务是守住底线
开年伊始,评论家鲁太光一篇针对贾平凹长篇小说《山本》的批评文章《价值观的虚无与形式的缺憾》,在文学界和评论界引发热议。
2019-01-22
-
报告文学创作要接地气树正气有人气
论起报告文学,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方家说,硕果累累,佳作迭出,生机盎然,承前启后;作家说,捻断一把须,挠尽烦恼丝,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读家说,应景的多,传世的少;评家说,多了甜味,少了辣味了。
2019-01-18
-
文学批评:审美信任最珍贵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整个社会对文学批评的信任度正在下降,这是一个事实。
2019-01-16
-
散文必须有精神
一直认为,将自己的文字按写作时间编辑成册是件冒险而愚蠢的事,所以在编辑《徐迅散文年编》时断断续续,时动时停,思想上总在不停地反复。
2019-01-16
-
叶李:一杯敬清醒,一杯敬荒凉
毛不易带着“情绪低分辨率”的表情深沉低缓地唱“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一杯又一杯不知能不能真的安慰“丧失”带来的伤感,冲淡难以拥有明天的迷惘,与尔同销今世愁,但是“一杯敬热情,一杯敬冰凉”却的确能在某种意义上描绘今天内部充满歧异与张力的文化景观以及与此伴生的情绪反应。
2019-01-15
-
我们的文学共同体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正在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与物质生活期望同步提高的就是精神生活的期望指数。
2019-01-09
-
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
文学与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联系。
2019-01-08
-
当下长篇小说病相分析
在已经不算短的岁月里,我国每年面世的长篇小说的数量,都堪称洋洋大观,据有心人统计,如今,每年全国面世的长篇小说多达数千部,近来还有上万部之说。
2019-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