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兆正:物与人的相遇
在今天,如果我们要讨论文学中的物,尤其是讨论文学与现代生活的器物层面,究竟发生了何种关联,恐怕当务之急便是重提那个描写与叙事的古老冲突。
2018-11-26
-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经济生活视角
美国学者梅维恒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新星出版社2016年版),将中国文学视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存在,确认文学不是自在自为之物,而是社会政治、文化事实等交织互动的产物。
2018-11-26
-
新诗诗体的双轨发展
第一个百年的新诗,其丰功伟绩在“破”。
2018-11-26
-
韩敬群:现实题材创作中的明 暗、宽窄与坚守
最近一直在读天津作家尹学芸的长篇新作《菜根谣》。
2018-11-24
-
朱国华:本土化文论体系何以可能
说来颇为汗颜,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本人忝为其中一分子的文艺理论界总体上来看成绩平平。
2018-11-24
-
西方读者为何对《红楼梦》接受无能?
“在我们这个时代,什么是好的中国小说?”“如何既呼应中国小说的传统,又在新的语境下有所创新?”是值得一再探讨和对话的问题。
2018-11-23
-
文化场域视野下的“九零后”写作
单纯着眼于传统文学刊物上发表的新人新作,并不能看清“90后”作家群体的真实面目。
2018-11-23
-
地理坐标与精神故乡的叠加
莫言、张炜的文学故乡与精神坐标不是简单的堆叠重合,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动态建构过程。
2018-11-23
-
文学与现实、乌托邦、异托邦
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当代小说写作有三种潮流值得注意:现实主义文学的回归及非虚构写作的兴起;科幻文学备受瞩目;传统(非现代、地方的)类型文学的复兴以及传统文学手法的借鉴。
2018-11-23
-
唐小林:是谁败坏了批评家的名声
在当下的文坛,批评家总是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
2018-11-22
-
作家是创造精神景观的人
◈ 一 ◈ 文学是精神的事业,灵魂的叙事,这点,没有人会怀疑。
2018-11-21
-
洪治纲:从“现实”到“主义”
说实话,什么事情,一旦扯上“主义” ,就复杂了。
2018-11-20
-
金宏宇:中国现代作家自传的价值重估
在中国现代传记写作的谱系中,自传是非常重要的类别。
2018-11-20
-
张燕玲:文艺批评与剜烂苹果及苹果之关系
近年参加文艺会议,凡提到批评的,出现频率较高的语词就属“剜烂苹果”了,诸如发扬“剜烂苹果”的批评精神、有“剜烂苹果”之功力等等。
2018-11-16
-
城市的胜利与城市书写的再造
如果中国需要建设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就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长过程。
2018-11-15
-
孟繁华:从小说到电影
小说改编电影,是艺术形式转换最常见的现象。
2018-11-15
-
李伟长:理解一个短篇小说
一 在英语文学中,小说就分两种,长的和短的。
2018-11-14
-
想念文学里的感官王国
◈ 一 ◈ 今天的文学普遍进入到了一个书斋写作和纸上写作的时代。
2018-11-14
-
虚构的生活与非虚构写作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成为广受关注和热议的文学现象,除文学自身影响外,还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因素。
2018-11-14
-
“奇峰”、“老姜”、“新驹”与“经典化”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20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