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张慧瑜: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虚构写作

      近些年,非虚构写作成为热门话题,一方面在文学、新闻领域出现一批从事非虚构写作的记者和作家,另一方面非虚构文章经常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爆款”,这也使得一些在传统媒体中从事特稿、深度调查的记者转行到新媒体平台。

    2019-01-08

  • 却顾所来径:“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及可能性

      今年4月,我在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薄薄一册《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32开本,总共才216页,是一册精致的小书,带论战性质,目标是回应当下的社会思潮。

    2019-01-08

  • 不从开头写起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又言,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019-01-07

  • 从小说到电影:如何建立情感共同体

      1 关于“从小说到电影:艺术形式的转换与生成”这一话题,我首先想说的是,把一部优秀小说改编成一部优秀电影,难度很大。

    2019-01-07

  • “中间代写作”的精神走向

      内容提要:“中间代写作”作为对“70后”创作群体的概括与命名,符合他们“在路上”和“漂泊者”这两种精神气质。

    2019-01-07

  • 唐小林:让人无计可施的人

      标题里,两个“人”中的后一位,指广东深圳的唐小林。

    2019-01-03

  • 姜彩燕:疾病的隐喻与中国现代文学

      疾病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是和人类共始终的。

    2019-01-01

  • 张屏瑾:再论“摩登女郎”

      “摩登女郎”这个词来自于徐霞村、刘呐鸥、叶灵凤和郭建英等一批上海现代派作家、画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创造,这个词不但迅速成为了当时大小报纸、画刊、招贴画等传媒上的流行词语,而且影响至今。

    2019-01-01

  • 刁克利:大众写作时代的表征与影响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现在已经是一个大众写作的时代。

    2019-01-01

  • 林云柯:对两种“语言学转向”的辨析

      “批判理论与语言哲学”跨学科青年工作坊(2018年7月1日)上的林云柯 当我们讨论一个思想家对“语言学转向”理解和批评时,我们首先要分辨的是他到底指向的是哪一种语言哲学传统?实际上,当我们提到“语言学转向”这个概念的时候,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语言分析哲学”或者“日常语言哲学”,而是索绪尔传统下的结构主义语义学。

    2018-12-29

  • 谢有顺:写作无权蔑视“现在”

      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这四十年,中国当代文学走过了极为重要一个阶段。

    2018-12-29

  • 陈集益:小说创作的三个问题

      就我有限的阅读,好小说各有各的好,但是我比较喜欢读带点悲悯意识、反映时代、赋予人物尊严、有想象力、幽默感的小说。

    2018-12-29

  • 潜入生活是写出精品力作的根本

      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报告文学领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篇章,有呼唤尊重科学知识的《哥德巴赫猜想》,有《抗日战争》这种战争题材的作品,有反映重大工程建设的作品《走出地球村》等,可以说,凡是重大事件几乎都有人写到了。

    2018-12-28

  • 周瑟瑟:“走向户外的写作”的美学诗学

      从诗的艺术构思和创作手法的处理史,我总看到人类思维的技巧演变史,史前诗和现代诗的各个类型清楚告诉我,一切思维都是有差别可分的思维,一切艺术构思总是有差别的艺术构思,一切符合艺术本性的创作方式,总是有差别的创作方式。

    2018-12-28

  • 赵雪梅:作为一种新文类的创伤文学

      对于创伤文学的文类学研究是文学创伤理论(Literary Trauma Theory)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12-27

  • 陈培浩:融入象征秩序的青年主体

      对于塞万提斯而言,当他让堂吉诃德上路时,他决定写的是一部骑士小说,然而,他要写的是一部反骑士的骑士小说。

    2018-12-27

  • 杨庆祥:小说与电影的互动生成

      很高兴来参加“从小说到电影”学术研讨会。

    2018-12-27

  • 木叶:万物赋诗

      可能,世上最能体现万有引力的是诗歌。

    2018-12-27

  • 赛博格的怕与爱

      我们由这个世界而来,也窒息于这个世界。

    2018-12-25

  • 新视觉力量:突显的当代性意蕴

      国产电影银幕十年“色彩缤纷”,其爆款的持续性和蓬勃的生命力,可谓是气势恢宏,也可谓波澜壮阔。

    201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