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回顾与反思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学批评思潮争奇斗艳,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其中比较有活力与冲击力的一支。
2019-03-26
-
努力发现生活的多样性与可能性
最近重新读了美国黑人作家爱丽丝·沃克的《紫色》,其中写了几位黑人女性的生活。
2019-03-25
-
如何使语言具有文学性
我们今天讨论的题目是变异话语,如何使语言具有文学性。
2019-03-25
-
谢有顺:青年及青年问题的归来
近年读小说,常感作家在描述时代现状、处理现实问题方面并非那么得心应手。
2019-03-23
-
罗岗:“当代文学”:无法回避的反思
一 1990年代,当洪子诚开始反思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种整体性文学史视野时,就把“当代文学”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概念”提出来:“在谈到20 世纪的中国文学时,我们首先会遇到‘新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概念。
2019-03-23
-
作为“他性”的城市与城市文学
要想重建城市文学的理想性,就必须从总体性的重建的角度入手。
2019-03-21
-
王尧:历史与常识
一 将“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学”作为一个时间段加以论述,其实并不是重新设置一个新的文学史论述框架,或者将1978年以来的“四十年”作为文学史的段落。
2019-03-19
-
张均: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底层叙述
所谓“底层”,不是狭义地指以事贱业为特征的“底边社会”之人物(如疍民、堕民、乞、盗等),而是指较宽泛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包括占中国人口78%以上的普通农民(含农民工)和工人。
2019-03-19
-
文学阅读的三种形态:“正读”、误读与曲解
一、“正读”:复原性的文学阅读 “正读”重视吸收和接受,是一种尽量接近文学作品客观内容的阅读方式。
2019-03-19
-
回归语言作为知识工具的本质
当代语言学关注三个核心问题,即语言(学)是什么?语言是如何获得的?如何应用语言?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外语教育如何识变、应变、求变? 马斯克说,未来人工智能将取代翻译,除了通用语英语,人类将无须学习外语。
2019-03-16
-
陈思和:希望有更多的学院派来研究网络文学
首先,作为一本被反复修改、审查、答辩、再修改的博士论文,刘小源这本书稿在学术规范以及学术概念的厘清方面,大约是无可挑剔。
2019-03-15
-
是不确定的想象在重塑这个世界
一 作家是书写时间的人,也是改变和创造时间的人。
2019-03-14
-
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话语论争和价值向度
“本土化”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学科领域被提及频率极高的一个话语概念,这个概念与“全球化”之间构成了一种共生式的复杂关系。
2019-03-14
-
女性形象与乡土文学的价值观
“娜拉”的塑造者、著名剧作家易卜生曾在信中写道:“我笔下的一切,虽然不一定都是我个人经历的,却都与我心灵所感觉到的有着密切关系。
2019-03-14
-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先锋小说的兴衰
先锋小说这个概念,如今很少人提起了。
2019-03-14
-
里下河文学研究的精细化
里下河文学研究已经有好多年了,虽然它是否能作为一个文学流派至今仍存在不少争议,但是持续地就某一个地区或某一群体的文学展开研究确实会使许多隐藏的东西浮现出来。
2019-03-13
-
唐诗中的两只蝉
唐诗中有两首“咏蝉诗”特别有意思,分别描写了两只蝉,但从诗的意境来看,倒好像在相互掐架。
2019-03-10
-
创意写作:从技术的培养到艺术的创造
我是2012年十一月份去过一次美国,当时中国作家协会组织了一个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的青年项目,正好那次我在鲁迅文学院学习,于是和四个青年作家一起去了爱荷华。
关键词:  叶炜2019-03-08
-
在复杂性面前迟疑
女性意识,女性精神,一直是我比较怕接触的话题。
2019-03-08
-
媒介融合视阈下新锐文学期刊的价值、 新锐性与问题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当下的文学关系正经历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随之而来的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新体验、新感受,因而 ,彰显自我成为青年作家写作的原动力。
201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