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和研究作家的“诗外功夫”
研究莫言,他的系列演讲、访谈、散落的作品后记、作品新版附言、打油诗,以及未曾转化为纸质文本的网络资讯和视频,都是重要参考资料。
2018-12-25
-
中国文学走出去,切忌简单迎合西方
思想者小传 朱振武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世界文学研究论坛》主编。
2018-12-25
-
使命来自于文学本身的意义
评论和期刊应成为上海文学两大品牌 陈思和(评论家) 上海的文学评论一直是海派文化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12-23
-
朱山坡:短篇小说没有问题
在谈论短篇小说的时候我们都喜欢谈些什么?一是故事,二是语言,三是意蕴。
2018-12-21
-
诗歌艺术质感与乡土美学
诗歌,是一种美学,是灵魂思考和内心感受的外部流露。
2018-12-20
-
陈剑晖:五四时期散文文体的选择与创造
曹聚仁先生在复旦大学的一次讲演中,曾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由五四运动带来文学革命的大潮流,······弥天满地,都是新的旗帜,白话文代替古文站在散文的壁垒中了。
2018-12-19
-
刘卫东:今天应如何看待“八十年代”文学批评?
1 问题的提出 2018年8月下旬的上海书展上,许子东、李陀这两位“前知名批评家”做了一个对谈,聊了很多文学和文学批评的话题,后来以《许子东&李陀:文坛要有争论,当代文学批评非常软弱》为题,发表于“凤凰网文化”(2018年8月22日),并得到广泛转载。
2018-12-19
-
方岩:“80年代”的“新时期文学”:以思维特征、主题词汇、修辞倾向为例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常用“五年”或“十年”以及这些数字的倍数这样的物理时间来作为展望、规划、控制国家发展进程的历史时间。
2018-12-19
-
曾念长:数字化时代如何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以外视角著称,具有见证时代的功能,也前所未有地扩张了文学的史诗抱负——以诗性语言来记录历史的客观进程。
2018-12-17
-
冯强:“现实主义”的当代性
今天重新讨论“现实主义”(Realism)问题,说明它仍然拥有一个观念的重要价值。
2018-12-16
-
唐诗人:文学批评与文化介入
近几年来,反思西方文艺理论、建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话语相关问题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热点。
2018-12-14
-
宋嵩:用现实主义为“80 后文学”正名
在历史、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多重因素影响下,“80 后”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曾被贴上自私、自我中心、享乐主义、缺乏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等种种标签 ;与之相应的是,自世纪之交“80 后文学”诞生之日起,对其沦为“文化快餐”的质疑与担忧之声便始终不绝于耳。
2018-12-14
-
中国文学理论的重建:环境与资源
一 20世纪曾经被形容为“理论的时代”。
2018-12-14
-
夏天:在新潮学术涌来前夕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是老一代学者创办的杂志,那里面有他们告别历史的身影。
2018-12-14
-
陈晓明论刘艳:体现真诚的人心温度
原标题:体现真诚的人心温度——刘艳的文学批评 刘艳近年来十分勤奋用功,她的文学观念鲜明,文风清丽畅快,已经迅速成长为活跃的青年批评家。
2018-12-12
-
吴俊论刘艳:批评的智慧与担当
原标题:批评的智慧与担当——关于刘艳的文学批评 刘艳是个难得的有性情的人,这当然是从我的个人经验中得出的印象。
2018-12-12
-
刘艳:“70后”创作与批评的尴尬及突破
刘艳,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
2018-12-12
-
李遇春论刘艳:为学理性批评辩护
原标题:为学理性批评辩护——论刘艳的文学批评 作为“70后”批评家,刘艳不愿随波逐流,她有着十分清醒的批评家自我定位与文学批评意识,故而常能发出自己独特的批评声音。
2018-12-12
-
王秀涛:作为一种“实践”和“精神”的现实主义
阿兰·罗伯格里耶在《为了一种新小说》中说,现实主义是“每个人都挥舞着对付左临右舍的意识形态旗帜,是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才具有的品质。
2018-12-12
-
韩少功: 三重打击下, 文学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哪里?
编者按 文学在遭受以市场化为主的制度性冲击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性冲击下,正在进入重组和再生的艰难过程。
201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