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社:身份焦虑、民族认同与洋装政治
原标题:身份焦虑、民族认同与洋装政治 ——以创造社作家为例 一、留日学生身份认同的惶惑犹疑 谈论身份问题时,人们习惯于设想存在一种“完整的、初始的和统一的身份”[1]。
2018-10-29
-
儿童文学:传承性、原创性与思想性
儿童文学以儿童为本位,这个道理在学界已无争议,其是伴随着儿童的发现而逐渐被我们接受和认可的,可我们有时却有意地忽略了中西方对儿童的发现的巨大的时代鸿沟。
2018-10-29
-
郑伟:如何建立儿童文学的高度
儿童文学批评与研究处于怎样的思想学术高度?“高度”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它是通过不同参照系之间的相互比照而得以彰显的,既无绝对的标准,也无最终的极限。
2018-10-29
-
叶诚生:重建文艺理论的历史相关性
文艺理论无论怎样话语翻新,都应该使自身内在于中国社会的现代进程,而不应陷入理论的自说自话与非历史的阐释循环当中。
2018-10-29
-
丁帆:回顾“新写实”小说思潮的前前后后
题记: 对于亲历过以往文学思潮和文学事件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它们进行一次历史的回顾,否则,一切文学史的构成都会有所缺失,同时也会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和斑斓的色彩。
2018-10-28
-
洞背笔记:关于诗的沉思
一个写作者在写作时是身兼两职的,他必须既是写作者,又是对写作提出批评的人。
2018-10-27
-
不读经典 就等于“阅读降级”?
一部经典文学著作《遮蔽的天空》近日在国内意外走红,有人以此为理据来反驳所谓的“阅读降级说”——“20年前的孩子读余华、苏童,10年前的孩子读韩寒、郭敬明,现在的孩子压根就不读书。
2018-10-27
-
孟庆澍:“拟民族志”与“再历史化”
告别了动荡喧嚣的1980年代,进入1990年代之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在诸多新异理论与研究范式的不断推动下,仿佛静水深流,于恢复学术研究的厚重、严谨与节制的同时,不断走向深入,呈现出更为多元、广阔、丰富的学术格局。
2018-10-26
-
现实主义的界限和可能
这个变化越来越快,让人感觉越来小却越来越生疏的现实世界,每一天生出的新鲜事物和由此形成的新颖经验,多到无论你用怎样的方式捕捉,仿佛都只能挂一漏万,怎么也打捞不起全部,只能眼睁睁看着语言对着绝尘而去的它们叹息,内心无比焦虑。
2018-10-26
-
刘波:诗歌也可以是一种拯救的力量
诗歌作为“语言皇冠上的明珠”,更有着其不同于世俗的高贵,它让独立的诗人持守于自由创造的状态,对语言创造和修辞之美有着不遗余力的探索热情,这样,诗歌自会有其思想和精神的力量。
2018-10-26
-
冯骥才:现实有着不可辩驳的力量
近日,作家冯骥才做客河西学院“贾植芳大讲堂”,分享了自己非虚构文学创作的经历与感悟。
2018-10-26
-
黎直前:网络文学进入2.0时代
中国网络文学经过20年发展,不仅成为中国文学新力量,开辟出中国文学新场域,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已经跟美国好莱坞电影、韩国影视剧、日本动漫并称为世界四大流行文化。
2018-10-26
-
周志强:紧迫性幻觉与文化研究的未来
2016年6月,北京语言大学举办了文化研究与教育问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8-10-25
-
刘波:从书写自我到介入时代
从对个体和自我的关注,到对时代和家国的聚焦,这是很多诗人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丰富而完成的写作转型。
2018-10-25
-
李伟长:理解一个短篇小说
一 在英语文学中,小说就分两种,长的和短的。
2018-10-25
-
微信时代:新诗探索的得与失
诗歌史意义上的“新时期”已经成为历史,我们正处在一个诗歌发展的新时代。
2018-10-25
-
猫九:我们都是阅读的守望者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发布了2017年度报告。
2018-10-25
-
邹建军:文学地理学关键词研究
文学地理学批评是一个新的学术领域,最近几年已经有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在文学地理学批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8-10-23
-
晚清“翻译小说热”与中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形成
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发端于晚清。
2018-10-23
-
启蒙与困惑:八十年代作为一种诗歌精神
我们如何认识八十年代诗歌,这个主题看起来异常宏大。
2018-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