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特点
01 创作内容地域特征鲜明,民族文化辨识度较高 我国55个少数民族具有大杂居与小聚居交错分布的特点,不同族群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状况以及民族文化积淀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族人的风俗风情,习性习惯,精神信仰也存在较大区别。
2018-11-08
-
陈福民:现实主义再出发的几个问题
在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历程中,现实主义始终都是一个强劲而有巨大影响力的潮流。
2018-11-08
-
小说批评话语:“转译”与“转型”
小说批评话语概括小说文本的思想艺术特征,为文本确定其历时性或共时性的思想价值或艺术价值,这似乎是批评的本分。
2018-11-07
-
项静:个人简史、家族叙事、时代记忆
1980年代出生的作家,从年龄来看,大部分都过了而立之年,他们的小说写作,无论烛照了怎样的生活经验,采取了怎样的方法策略,在一个局外人来看,都是这一代人行为举止的宝贵记录,也是这个时代社会风俗极好的资料来源。
2018-11-07
-
顾祖钊:论文艺学的变迁与新生
文艺学作为文艺理论学科的入门学问,真是有着不堪回首的经历。
2018-11-07
-
修雪枫:新世纪中篇小说的特质
在概念意义上研究中篇小说,显然具有文体学层面的追问。
2018-11-07
-
刘桂茹:网络文学批评的困境与突围
时至今日,中国网络原创文学强劲的发展势头及其强大的跨媒介辐射能力,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2018-11-07
-
刘涛:新世纪“中国文学”期待复兴
20世纪是“新文学”时代。
2018-11-07
-
何言宏:历史转型的书写与回应
今年,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恰满40周年。
2018-11-07
-
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演变:纵横不出方圆
当时代大变革的波澜趋于平缓之后,我们再来回望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其种种发展演变,固然有其偶然性因素的推动与促进,但更多的时候依然还是文学发展自身的规律在发挥着强大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2018-11-07
-
女性写作:如果我们养成了独立思考、坦承己见的习惯
虽然我关注女性写作,但我也坚持认为,在艺术领域,优秀作品和艺术家其实是不分性别的——我们能说简·奥斯丁是最好的女小说家吗?她的优秀不独属于女性写作领域,同理,我们也不能说鲁迅是最优秀的男作家。
2018-11-05
-
邹建军:构建诗歌的命运共同体
眼下的文学传播与诗歌传播,基本上是一种同步传播,即我们所说的“即时传播”,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新时代。
2018-11-01
-
新时代:社会天平与诗歌的内在性
诗歌是时代屋顶上伸出的针尖,在第一时刻感受到幽微的变化以及剧烈的颤动。
2018-11-01
-
刍议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
有关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一直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焦点。
2018-10-31
-
唐诗人:城市伦理与文学伦理——相悖式同构史
一 城市,是善恶同体的生命体,它承载着人类的“乌托邦”,也集聚了各种“恶托邦”。
2018-10-31
-
文学评论要有底气、接地气
质量是文学的生命线,文学创作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文学评论的引领作用,文学评论必须勇于承担责任。
2018-10-31
-
早期中国新诗的本土化探索及其启示
从胡适、闻一多,到废名、梁宗岱,这一粗略线索代表了早期新诗在借鉴外国诗学和艺术本土化方面的部分思考与探索:无论是立足语言、探索格律,还是重释旧诗、关注文化,又或者是更加强调现实历史的关注与介入等等,这些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各有推进、各有收获,共同构成了中国新诗本土化探索的历史图景与传统,也成为百年新诗的宝贵遗产。
2018-10-31
-
重回历史语境:“可能”、问题与尝试
一 “可能性”究竟有多少可能 今天我们的研究者(当然包括我自己)在讨论问题的时候非常喜欢用“可能性”这个词,其关怀和言下之意兴许出于这样一种认识: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单一明确的方向,尤其在许多关键时刻完全是开放的,拥有多种选择的可能,充斥着互相竞逐的因子,其中的一些因子“因缘际会”与后来事件发生历史意义上的关联,而其他的因子却一闪而过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今人的研究却不妨去想象历史偶然的脉络中隐而未发的丰富性。
2018-10-30
-
王秀涛:“新的人民的文艺”的示范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下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对于中国当代文艺的意义不言而喻,它作为当代文艺的开端被学界广泛认同,但对于如此重要的事件,相关的很多史实尚未得到呈现和解释。
2018-10-29
-
现实关怀的失落与时代的精神症人格
雅各布森在《失语症的两种症状和语言的两个方面》这篇文章中指出语言的两个层面:一个是隐喻性的,一个是转喻性的。
201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