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冶工记》:新时代工业诗歌的“铁血”与“柔情”
来源:文艺报 | 林 莉  2025年07月04日09:23

2025年伊始,诗刊社“新时代诗库”推出了薄暮的钢铁工业主题诗集《冶工记》。这部诗集不仅为新工业诗歌提供了创造性范本,更以“送理想过河”的精神内核,展现了工业文明中的人性光辉与生命力量。它摒弃了轻盈与苍白的表达,以钢铁厂的春风与沉默的温度,带领读者深入炽热的生命之河,寻找“活着并感动着的证据”。钢铁的锻造与生命的淬炼在诗中交融,以朴实、扎实、结实的语言,完成了从钢铁工业现场纪实到精神冶炼的抒情质变。

最早接触薄暮的钢铁主题诗是听到有人朗诵他的《第一场秋雨》。诗中秋雨的颤抖、厂区上空炽热的圆光、窗前弓起的脊背等意象,将一座钢城与深夜持守的冶铁者推至读者眼前,带来铁河滚滚般的震撼。此后,许多文学刊物陆续推出《冶铁者》《赤金之河》《沉默的温度》《果实昼夜轰鸣》等系列组诗,工人、产线、矿石、车间、矿井等元素交织成钢铁与血肉的奏鸣曲,展现出工业文明的诗意。诗集并不单纯指向钢铁厂,而是指向整个中原大地,黄河、淮河、洹河、沙颍河……在蓬勃发展的工业图景中,其诗思既向广阔远方无穷无尽地飞行,也带着全世界的重量回家。

《冶工记》的意义之一在于,在工业熔炉中锻打出人性的光芒,为新工业诗歌雕琢出钢铁群像与人文精神。诗集中,钢铁厂的风貌全景被植入诗行,自然万物(如厂区的刺猬、蜂蜜、金龟子、芍药、梨花等)、钢铁生产流程(如出钢、冷轧、热连轧、补炉等)以及工人群像(如退休职工、女精整工、技术人员甚至工业景区的孩子等)栩栩如生。故乡、父亲、母亲、诗人自我的倾情融入,使整个众生相亲切生动,令人百感交集。在机械轰鸣、炉风嘶吼的钢铁厂,薄暮冶炼出新工业诗歌独特的金属质感,击打着时代和命运的铁砧。序诗《父亲的铁器》中,锻打声与《冶铁者》的铁流交织,一组沉默而炽热的钢铁厂群像在诗行间渐次显影。我没有到过诗人薄暮工作的钢铁厂,但我曾在攀枝花的钢铁厂和露天采矿场看见过出钢时火红铁流让人热血沸腾的场景,赤金之河的炫目、战栗爬满全身。采矿工人和巨型机械一同在矿山底部劳作的过程,“像一个人用毕生的远方锻打自己”,钢铁与血肉叠加,命运相连。

在这些燃烧的诗行里,诗人并未满足于对机器的描摹或为劳动唱赞歌的单一维度,而是深入钢铁现场,沉默温度在诗行间找到燃点,那些被锻打的铁器、沸腾的铁水、锈蚀的时光,都化成诗人慷慨前行的指向。诗人的视野并未只停留在艰难、艰辛中,而是看见铁水像夸父一样奔跑,在智能化、现代化的钢铁工厂现场,奋力向上,理想百炼成钢。

《冶工记》最动人的部分是牢牢扣住心灵之弦。诗人身处钢铁厂,对整个钢铁厂的热爱,对故乡、母亲的深切思念,虔诚谦卑而深沉。诗人将冰冷的工业意象与鲜活的生命体验相融合,在钢铁与血肉的交融里提取独特的生存镜像,呈现出唤醒与感动的力量。尤其是《在钢铁厂给母亲写信》《水面上的阳光》《不相宜》等诗中情感的深度、浓度与宽度,令人动容,“一下哽住我的喉咙”。诗人将工业诗歌的书写视野和坐标不断拉长、加宽至中原大地,链接起更广阔的世界,一次次从钢铁厂穿行到北中原乃至世界的各个地方。

在钢铁熔炼的轰鸣里,《在钢铁厂给母亲写信》中,诗人将车间改造成情感的炼金炉,让矿石沸腾的声浪成为情感迭出的通道。诗人一次次“深夜乍醒”,对母亲的思念呼之欲出。通过写给母亲的“信”这一载体,展开对生命、责任、脆弱与力量的哲学性探索。“矿石在烈焰中沸腾”的景观与“伏案的侧影”的剪影无声交织。这是一封永远无法寄达的信,不识字的母亲与“读信”的春风生成诗人的强烈情感信念,成为穿透钢铁之躯的精神信念。

《冶工记》不仅是对钢铁工业的纪实,更是对工业文明的精神存照。以钢铁与血肉的共情共鸣,唤醒沉睡的矿石,展现了工业文明中的生命修复与重生。

(作者系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