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故】七月,生命应该燃烧起火焰
编者的话 七月初,董晓回忆父亲董健的文章《尴尬一代的读书人》引起了一些讨论,有人认为这是难得的亲属回忆录,也有人对代父自省表示怀疑。
2024-08-01
-
“罗曼蒂克消亡史”——中日左翼阵营的一段上海往事
尾崎秀树的一篇遗作 一九八三年四月一日出版的《日中文化交流》月刊上,发表了尾崎秀树先生的文章《夏衍先生—一九三〇年代的中日交往》,此时,正值我祖父第二次率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访日期间,这篇文章是尾崎在一年前写的,结尾处写道,“尽管已是八十二岁高龄,夏衍先生那超越壮年的气魄却仍然没有改变,我由衷期盼着能在东京再次见到先生……”。
2024-07-31
-
乐黛云:燃我以火焰,润我以溪海
自1992年进入乐门跟随乐老师读硕士,读博士,学比较文学,教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三十余年弹指一挥间。
2024-07-30
-
1936年:上海“神行太保”奥运行
欧文斯与周余愚在柏林奥运会上的合影 周余愚(左一)在柏林奥运会开幕式上照片由周明辉提供 2024年巴黎奥运会,于7月26日开幕。
2024-07-29
-
经典作家专刊——丁玲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是中国现当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2024-07-26
-
外国“好汉”爱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仅北京市范围内的长城就有520.77公里。
2024-07-25
-
走向人群:废名1930—1940年代文学实践中的《论语》资源
1930—1940年代,废名的文学观念经历了从“崇拜西洋艺术家”[1]到讲求“民族的自觉”[2]之转变。
2024-07-24
-
华罗琛:我所认识的张伯苓博士
译者按 此文作者是我的波兰祖母华罗琛(露存),西文名字Stéphanie Rosenthal。
2024-07-23
-
束沛德:做一个称职的文学组织工作者
中国作家协会从它的前身——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简称“全国文协”)成立之日(1949年7月23日)算起,至今已走过了近75个春秋。
2024-07-22
-
“通心”:社会主义文学的开会书写
作为一种特殊概念,“社会主义文学”通常指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特殊阶段的文学历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它最一般的社会属性。
2024-07-19
-
江南五圣叙事的身份类型与文本策略
文学史从来都是由不同人群建构的,其中充满了身份权力、价值判断和书写传统等。
2024-07-18
-
“避兵尚有桃源地”——吴宓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
一、席不暇暖,抵达蒙自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在长沙浏阳门外的圣经学院组建长沙临时大学,但是文学院被安排到地处南岳衡山集贤峰下白龙潭附近的圣经学院分校(为避暑而设立)办学。
2024-07-17
-
韦力:青山未老 书香寻古
古籍收藏圈流传着很多关于韦力的传说,见了真人才发现,大藏书家原是个幽默得出乎意料的“凡人”。
2024-07-16
-
张昌华:编事记愧
白云苍狗。
2024-07-15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读者维度的建构
艾布拉姆斯关于文学四要素(作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的论断[1],历来被学界视为划分文学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重要参考之一。
2024-07-12
-
锅包肉的东北往事
近来锅包肉成为网议话题,吉林省吉林市组织举办锅包肉大赛,并拟成立锅包肉办公室,让这道东北名菜备受关注。
2024-07-11
-
相宜:从“山水”走向“抗战”
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中华儿女纷纷举家迁移,为了坚定抗战决心,为了保存民族血脉,为了中华文明的延续,背井离乡的人们在漫漫逃难之路上,不断向西,向南。
2024-07-10
-
未完成的“谢幕”:“晚期张爱玲”与《儒林外史》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受到中国古典小说的滋养,这是公认的事实。
2024-07-10
-
程小青&陆澹安:两位侦探小说家的半世纪友情
陆澹安(1894—1980)早年以传统文人底色融入上海中西融合的都市文化,创报纸杂志、写侦探小说、开电影公司、改编评弹、办学教书。
2024-07-08
-
君子豹变:论1943年叶圣陶五十初度
1941年,中共南方局在国统区组织策划了声势浩大的“寿郭”活动,其目的正如周恩来所言:“为你做寿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政治斗争;为你举行从事创作二十五周年纪念又是一场重大的文化斗争。
2024-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