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北新书局的《青年界》
《青年界》封面 1931年3月,上海诞生了一份面向全国青年读者的综合性刊物。
2024-03-12
-
王鼎钧:周处除三害的后半截故事
周处的故事写进教科书,编成广播剧,拍了电影,可说家喻户晓,可是大家所喻所晓到此为止,说故事的人只说了个上半截。
2024-03-11
-
陆谷孙与他的两本大词典
陆谷孙与他的学生 在上海出版的优秀图书中,《英汉大词典》赫然在目。
2024-03-07
-
郭沫若“为新政协催生”
许广平(左一)、沈钧儒(左二)、郭沫若(右一)、罗淑章(右三)、李德全(右四)等民主人士离开沈阳前在火车站合影。
2024-03-06
-
刘绍棠 丁帆 徐兆淮通信
通信一 兆淮同志: 你好!丁帆的评论我看过了,写得不错,我删掉了一小节,因为他对我的那几篇作品似乎看得不够仔细。
2024-03-05
-
陈喜儒:巴金物语
一 1980年4月,我随巴金、冰心率领的中国作家代表团赴日本访问。
2024-03-04
-
【温故】二月,龙、历史和时间
编者的话 2024年2月,适逢又一龙年春节,我们同步“龙年说龙”。
2024-03-01
-
“迅翁垂教记犹新”:常任侠与鲁迅
鲁迅既通过言传身教直接影响了一批同时代人,也借助思想、作品和事迹间接滋养了许多后学,常任侠就是其中的代表。
2024-02-29
-
我们应该如何重塑古人形象?
本文所说的“古人形象重塑”指的是“故事新编”类小说中的古人形象塑造,即作家对神话传说、历史传奇和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重构,形成新的人物形象。
2024-02-28
-
赵瑞蕻:做个光明磊落的人 烂漫的梦魂会年年歌吟
年轻的诗人:赵瑞蕻先生的生命密码 ◎黄乔生 他是心地纯良的年轻诗人 2023年,赵瑞蕻先生的妻子杨苡先生以104岁仙逝,去世前不久出版的口述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畅销全国,其中不少有关赵先生的记述。
2024-02-27
-
来自“现代中国”的“误读”——鲁迅之孟子观
引言:被遗落的“拼图” 鲁迅研究历来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显学,而鲁迅与儒家“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也成为学者们孜孜以求、力争突破的重点。
2024-02-26
-
【龙年说龙】有文化的中国龙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2024-02-23
-
王蒙:父亲母亲的罪与罚之后
父亲王锦第,字少峰,1947年去解放区的时候还用过王曰生的名字。
2024-02-23
-
殳、剑或匕首:要有怎样的一种战士?
1907年,26岁的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发出震撼人心的一问:“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1]从那时起,对于“精神界之战士”的呼唤与寻找,以及用文学方式进行的思考与塑造,就成为贯穿鲁迅一生思想与写作的重要话题之一。
2024-02-21
-
周松芳:顾颉刚广州宴游记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曾自谓其流连诗酒,很多是出于工作需要,比如1944年在重庆时,每月四千元的《文史杂志》主编费,便基本用于跟作者在餐馆见面谈稿子了。
2024-02-20
-
钱玄同:新思潮的摆渡人
钱玄同去世半个多世纪后,他的文集才得以出版,那已经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了,记得我曾帮编者请张中行先生为文集写过序言,那是篇很好的文章,文字有着古朴之气。
2024-02-19
-
雷锋的六个春节
雷锋尽管只度过了22个春节,但是他却深深扎根于一代代中国人的人生记忆中。
2024-02-18
-
爱因斯坦在上海
爱因斯坦在上海 曾经在手机上刷到作家莫言的一个视频,他说:“假如我得的是诺贝尔物理奖,你看我还会不会低调,说不定我会非常张扬,因为这是我的发现,已经被实验证明,这个定理就存在,存在宇宙里面,谁如不服你也来一个……”莫言的这段话,不由让我想起了与上海有过两次相遇的爱因斯坦。
2024-02-08
-
林贤治:王得后,从研究室到十字街头
一、拱廊:通往“立人”之路 五四过后,学界颇有人提倡“踱进研究室”,意即把研究室当作动荡时代的一块飞地。
2024-02-07
-
新时代古籍整理的意义及发展趋势初探
一个小的专业,却受大大的重视 古籍是什么?整理古籍的意义何在? 我先破题。
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