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读《补天》:创世者与反神话
一、神话的位置 《补天》原题《不周山》,作于1922年11月,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1日北京《晨报四周纪念增刊》,1923年8月以末篇的位置收入由新潮社出版的小说集《呐喊》。
2024-05-10
-
刘心武:茹志鹃对我的鼓励
1944年,抗日战争即将迎来胜利。
2024-05-09
-
钟叔河:博学勤勉 宽厚恳挚
钟叔河 仲春时节,北京阳光明媚,相距弱水三千的长沙却连日不开,细雨霏霏,使久居北国的我下车伊始似有一丝愁绪。
2024-05-08
-
王瑶:魏晋风度与五四精神
王瑶先生(1914.5.7-1989.12.13) 一 从清华园里激扬文字,到西南联大专研中古文学,再到日后任教清华、北大,先后出版《中古文学史论》《中国新文学史稿》《鲁迅作品论集》等名著,王瑶先生(字昭琛,1914-1989)走过了不平凡的一生——最初的设想是“要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方面成一个第一流的学者”,后因机缘凑合,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晚年更因学术敏感,在培育英才的同时,开拓了学术史研究的新视野。
2024-05-07
-
孟浩然的隐士之旅
根据“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生成的孟浩然踪迹图 资料图片 唐代诗人因为求学、干谒、出仕、交游以及求仙问道等,往往体现为“在路上”的状态。
2024-05-06
-
【温故】四月,读书咏而归
编者的话 四月,文史频道阅读量最高的文章是丁帆《父亲最后的眼泪》。
2024-04-30
-
考古的风 终于吹到了蔡先生
日前,一名考生因与北京大学老校长、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先生同名同姓,又以考研第一的成绩被该校录取引发网友关注与热议。
2024-04-29
-
追忆:范汉生同志与他的花城岁月
范汉生(1934-2024),秦颖摄 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政协第七届委员,花城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花城》杂志主编,著名作家、出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离休干部范汉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4月20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0岁。
2024-04-28
-
皖南事变与《北中国》
1941年3月,正在创作《马伯乐》第二部的萧红腾出手来写出了《北中国》。
2024-04-26
-
从齐邦媛说到朱光潜
2024年3月28日,台湾著名学者齐邦媛去世,享年100岁。
2024-04-25
-
不在场的在场者:“鲁迅”与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其相关表述和安排显示了当代文学的基本政策和方向。
2024-04-24
-
惟有读书声最佳
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
2024-04-23
-
洪子诚:1960年代的“戏剧中心”问题
1960年代当代文学的“戏剧中心”问题,我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走向“文革文学”》[1]这一章中曾经提出过。
2024-04-22
-
四十年前,俞敏洪的一首诗
原标题:谁的青春不飞扬!俞敏洪早年的诗歌长啥样? 编者按:《诗歌月刊》编辑整理创刊40周年资料时,在1985年1月6日的《诗歌报》(刊物前身)上,看到署名“俞敏洪”的一首诗作《海边小忆》,不禁疑惑地问:这位是否就是新东方的俞老师呢?仔细一研读,发现这一期“校园诗社”栏目介绍的正是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
2024-04-19
-
陈子善:巴金三题
说“梦想的个人生活” 一九三三年一月十六日,上海《东方杂志》第三十卷第一期推出“新年特辑”,邀请京沪等十一城各界人士共二百四十四位撰写“新年的梦想”。
2024-04-18
-
丁帆:父亲最后的眼泪
我从小顽劣,六岁时,识得几十个繁体汉字,便懵懵懂懂上了小学。
2024-04-17
-
解码塔什干:中国作家的亚非作家会议之旅与中亚的空间政治
内容提要 1958年召开的首届亚非作家会议是二战后亚非团结运动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事件。
2024-04-16
-
从“立人”到“吃人” ——鲁迅与新文学伦理意志的发生
导语 从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脉络来看,1918年《狂人日记》的发表堪称一个开端性的历史事件,它不仅作为第一篇白话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更通过触目惊心的“吃人”叙述展示了思想革命的力度和文明批评的锋芒。
2024-04-15
-
陈子善:记忆中的钱谷融先生
2011年9月10日,本文作者与钱谷融先生(右)合影 写回忆文坛前辈的文章,越是熟悉的,越不容易写。
2024-04-12
-
上巳节的起承转合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暮春时节,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位名士齐聚在位于会稽山阴的兰亭。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