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文艺需要“复兴”吗?
今年在疫情下“就地过年”原则和高票价联手催生出的“史上最强春节档”中,由雷佳音、董子健主演的电影《刺杀小说家》让人印象深刻。
-
性别议题还能给当代文学带来什么?
编者: “锐话题”是《时代文学》杂志2021年开设的新栏目,每期选择一个文学界正在热议,或具有前沿性、能引起普遍关注的话题,邀请国内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作家、评论家参与讨论。
-
如何开展建设性的文艺评论?
3月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报》社联合主办的文艺评论座谈会在京举行。
关键词:  文艺评论2021-03-03
-
当下军旅长篇小说新的表现方式与叙事空间在何方?
当代文学史中,军旅文学始终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或不同的文学思潮中从未缺席。
-
话题探讨:“书评的品格”
编 者 朱光潜曾说:“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欣赏一部书,如果那部书有文艺的价值,也应该是在心里再造一部书。
-
中国“非虚构”与“非虚构”中国
栏目:思无止境 何平、金理、淡豹、李依蔓、田丰、吴琦、梁鸿、吕正、袁凌、郑少雄、项静、康凌、叶子、方岩、韩松刚、汪雨萌、何同彬等作家、编辑、学者,以“中国‘非虚构’与‘非虚构’中国”为主题展开讨论。
-
汪政:谁来讲文学课?——从一篇深度报道谈起
年近岁末,又到了盘点一年文学业绩的时候,各种年度奖与排行榜竞相登场。
关键词:  文学课2021-02-23
-
王晴飞:经验、文学与“无穷的远方”
当我们谈论如何面对经验,尤其是新经验时,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地认识经验,或者说人是否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
亲密有间的“原生家庭”
又是一年春天。
-
“求新求变”:文学永恒的内在趋动
关于“新经验与文学叙事的模式新变”的议题,我反而更愿意从“旧”开始,从文学史的角度对此进行审量——因为文学在它漫长的历史更变中一直会面对“新经验”,不断出现和变化着的新经验,哪怕这种新经验可能在后来更大的变化中似乎不值一提,不过是新修的官路上跑过了一辆或几辆由四匹马共同拉着奔跑的马车。
-
“文学”概念的历时涵化及中西会通
作为语言艺术的指称概念,“文学”之谓,世皆称用,而源变生成一直语焉不详。
-
刘大先:经验变革与文学变革
刘慈欣在《三体》中提到过一个“农场主假说”:农场里有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11点来给它们喂食。
-
重建文学批评的坦率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即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10年,以“伤痕文学”开始,中国的当代文学进入了它的黄金期。
关键词:  文学批评2021-02-05
-
文学的天空与“部落”
无论文学天空的边际线如何变化,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来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既是某种新的文学形态和 “部落”能否进入文学天空的通行证,也是文学为自己的边界画出的一道红线。
-
李松睿:走向粗糙或非虚构?
凯瑟琳与伊莎贝拉之间的友谊,一开始就很热烈,因而进展得也很迅速。
-
汉语是富有诗意的语言
编者按 什么是诗歌?《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
散文:文体、视角与重组世界的内在逻辑
相对于文学研究的严谨与钝重,散文显得轻盈、无拘无束与随意宛转。
-
文学观察:书评的标准
编者的话 书评可以称得上是批评的一种,但又不等同于批评。
关键词:  书评2021-01-27
-
余凡:“农村新人”的变迁及其精神处境问题
“农村新人”登上历史舞台的过程深切地体现出时代变迁中边缘人向中心人物的转换。
-
人品与文品、思想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岳阳楼记》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