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虚构写作:猎奇,异常新闻还是社会学研究?
非虚构作为一个概念,从美国被引进到中国大陆,最早应该可追溯到1980年。
-
当代广西乡土叙事探微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广西文学始终与国内文艺的大思潮保持着或隐或显的共振关系,其中难以合流与化约的剩余物,便是异质性的所在。
-
复杂性科学能否解释文艺作品?
美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从来都不是小众观念,相反,历史上自然观和文艺观统一才是主流。
-
崔昕平:当代文学场域中的儿童文学走向
一方面,没有足够明晰的、基于作家主体的思想认识与精神灌注,不足以支撑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穿越时代的典型意义。
-
刘笑伟 栗振宇:写在“长征”副刊出版第5000期之际
原标题:向着荣光与梦想——写在“长征”副刊出版第5000期之际 当《解放军报》“长征”副刊标记到“第5000期”字样的时候,一个醒目的路标又在我们眼前高高矗立。
-
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如何守正创新出精品
主持人:张鹏禹 胡雪慧 嘉宾:(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东 西 广西作家协会主席,著有长篇小说《耳光响亮》《篡改的命》等,曾获鲁迅文学奖 范 稳 云南作协主席,著有《水乳大地》《悲悯大地》等作品15部。
-
张柠:作为审美理想的文学“新人”形象
摘要:广义的“新人”指作家通过艺术创造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的人物形象。
-
“非虚构”在中国的可能
当下中国“非虚构”写作在2010年前后由《人民文学》杂志倡导出场,区别于“虚构”,也区别于传统意义的“报告文学”。
-
曾攀:回到“问题”本身——文化寻根与百年中国文学
01 韩少功在《文学的根》里,提出了他的“寻根”之问:“绚丽的楚文化到哪里去了?”其更是不无焦灼地提出“那么浩荡深广的楚文化源流,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中断干涸的呢?都流入了地下的墓穴么?”【1】这样的发问,成为了寻根文学的发轫。
-
新中国文学“新人”创造的文学史期待
摘要:创造新中国文学“新人”是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一个突出要求和重大主题。
-
毕日生:AI文学情感是一种“人工情感”
我们正处在最好的时代,我们正处在最坏的时代。
-
城市文学:写出城市的精气神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
宋时磊:人工智能文学应有怎样的写作伦理?
1985年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领取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在演讲中引用了那句知名的犹太谚语“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拉伯雷有一天突然听到了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巨人传》就呱呱坠地了,小说艺术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
-
也说中国文学的自觉
开栏的话 争鸣,素来是学术的正途。
-
马叙:关于散文写作的虚构边界问题
近年来,国内散文界一直就散文写作中的真实与虚构之争,各执一词。
关键词:  散文写作2020-10-18
-
陈崇正:城市的曲面
一 我在农村长大,骨子里是个乡下人。
-
“市民文学”与“市井文学”辨
“市民文学”与“市井文学”是文学批评领域广泛使用的类型文学概念,用来指称那些聚焦市民社会生活、关注市井人物命运变化且蕴含世俗文化趣味的文学形态。
-
从本质主义的走向发生学的——女性文学研究之我见
毋庸讳言,中国近现代文化几乎所有重大的变化,最初都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的。
-
人学是文学——人工智能写作与算法治理
一、机器的诗心 很难界定微软的人工智能程序小冰是哪个年代的作家,如果从小冰“上线”(这是机器人作家的出生年份?)的2014年算起,小冰是“10后”作家,无疑是当代文学界最年轻的作家,同龄的人类作家目前还在幼儿园;如果从对于机器人写诗的研究开始,二战后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已经着眼于生产电脑诗歌与音乐,以此推进超现实主义作家们“自动写作”的实验【1】;如果由此上溯到二十世纪之交的超现实主义文学,从以布勒东为代表的“自动写作”算起,那么“小冰”是现代派在二十一世纪的不肖传人——布勒东的“自动写作”试图逃脱理性的控制,小冰则相反,试图将一切理性化。
-
人工智能文艺的媒介论阐释
原标题:超人类文化视野中的智媒生产——人工智能文艺的媒介论阐释 就一种规范成熟的学术而言,当前人工智能文艺研究特别是国内相关研究还很初步,主要问题表现在理论视野局限、研究范式错位、文艺“本体”定位偏差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