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文学中的伦理悖论
面对中国当下林林总总、汗牛充栋的生态学的理论,我们的“生态文学”创作与批评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难解的社会伦理学和文学命题中的悖论呢?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从原始文明到游牧文明,再到农业文明的过程中,人类在大自然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在遭受自然灾害和其他物种侵袭时显得束手无策而恐惧不已,这在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文学作品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
吴佳燕:先锋续航的三种面向
“吾道不孤,先锋不会落幕”,陈鹏在新近主编的《核:中国先锋小说选本》序言里如是说。
-
从内部生成视角看诗的“现代性”
有关“现代性”的研究和争论由来已久,相关的文章、专著已然汗牛充栋。
-
在云端与大地之间:新媒体时代的诗歌生态
在世纪之交的文化语境中,新媒体和新技术往往指向互联网媒介,它不仅在传播层面加速了文本的传递,而且还在哲学层面重塑了诗人与信息的关系。
-
文艺批评的现状与对策
徐涟(主持人):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第33期“艺海问道”文化论坛。
-
破除诗词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壁垒
诗词创作和学术研究的长期对立值得警惕和深思,只有破除诗词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层层壁垒,打通它们之间的关联,当代诗词才会真正地走向繁荣,从而在中国文学史里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
“点赞”式批评被滥用以后
我们今天认为依然有效的文学批评是和五四新文学所确立的文学概念以及文学制度相配套的。
关键词:  文学批评2020-12-23
-
“复调”的可能性
“复调”在文学中毫无疑问是种“拿来”,是比喻性质的——它转借自音乐术语,就像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指出的那样,或者米兰·昆德拉在《关于结构艺术的对话》中谈及的那样:“在音乐中复调就是两种或多种声音(旋律的乐谱线)同时呈现,它们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又仍然保持着其相对的独立性。
-
宫铭杉:她们的歌
2016年,当诺贝尔文学奖以“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tradition”为由颁给鲍勃·迪伦时,音乐界和文学界都为之震动。
-
三十岁的钙化灶:关于青年写作的“折旧”问题
01 如今是2020年。
-
漫谈小说和电影:把故事包括在外
前段时间有个电子书网站做广告,把电影和原著小说对比,凡是删减部分,就用马克笔在书上狠狠涂黑,意思是:看看你们错过了多少! 效果还挺触目,但不见得真能促进阅读。
-
李浩:想象力的飞升和落实
想象力的飞升和落实 文/李 浩 艺术的想象力值得强调,而且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关键词:  想象力2020-12-18
-
王安忆:与人群不能协调是艺术家沉重的命运
小说的情感问题 王安忆 这堂课我要讲小说的感情问题。
关键词:  小说创作2020-12-18
-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共同体建构中的中华文化基因
作为世界级城市群,系连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脉络依靠的是共同的中华文化基因。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2020-12-18
-
王德胜:文艺批评的意图化存在及其实现
摘要:文艺批评把解决具体作品以及围绕其上的各种意义问题当作义务,批评的最终实现则回到最初对解释的需要。
关键词:  文艺批评2020-12-17
-
可能之路的确立与途径 ——关于当下文学批评的实践与思考
当“后浪”变成“前浪” 太原学院教授刘媛媛(以下简称“刘”):非常高兴邀请到四位年轻才俊做这个访谈!山西评论界素有三分天下之说,四位恰好代表这三方:春平和白杰来自高校,自然是高校派;王姝来自作协,是作协派;朝军在出版界,当然是媒体派的代言。
关键词:  文学批评2020-12-17
-
陈剑晖:“粤派批评”的缘起、发展路径与前瞻
一、一个现象级的文化现象 2016年夏天,暨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羊城晚报》等单位联合举办“文学评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生成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的近百名学者和文艺理论批评家与会。
-
“新生代”军旅文学的多种可能性
“军旅文学”这个概念,是从1990年代开始逐渐被广泛使用的。
-
新时代诗歌与传媒融合发展的向度
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李音:用病痛创造叙事
一、精神疾病的“去隐喻化”与“再隐喻化”:桑塔格与《刘晓东》 1978年,苏珊•桑塔格的《作为隐喻的疾病》问世,这篇重要的批判文章肇始于她与癌症搏斗的亲身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