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译体”不是中国诗歌发展走向
中国诗歌不能缺少中国诗味,应该是每一个中国诗人必须具备的民族审美意识。
-
文学批评“批评权”的追问
“无限”与“有限” 一个批评家,文学批评的“批评权”是与生俱来——私有的?还是外部所赋予——公有的?是任性使用——无限的?还是有种种约束——有限的?在私有、公有,无限、有限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在既往的历史中,似乎是不言自明的。
2020-11-28
-
中国诗歌须“化西”而非“西化”
江苏扬子晚报《诗风》周刊展开“中国诗歌中国味”讨论的初衷,并不是谈创作的风格流派,而是要进一步阐明中国诗歌是为人民大众而创作的立足点。
-
探索“新文科”建设路径
当下,电子媒介更新换代和人工智能极速发展,对日常生活产生了多方面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
“他们不想和任何人绑定”
当下中国的文学界有一种最新的现象,那就是Z世代文学的兴起。
2020-11-25
-
宗城:被遮蔽的青年写作
曾参与某个朋友攒的局,来者多是研究文学的,谈及网络文学,其中一个学者不客气地说:“网络文学,我都不怎么看。
关键词:  青年写作2020-11-24
-
用生态文学播撒“绿水青山”的种子
李青松,生态文学作家。
-
重视创意写作 激发创作活力
核心阅读 创意写作既要借鉴吸纳国际发展经验,更需要结合国情,充分考虑创作者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 现实生活是丰富矿藏,创作者想要将其充分开掘,还要磨砺自己的工具,使之更称手。
-
张清华:如何将现实经验升华为精神性命题
很多时候,人的想象力赶不上现实,尤其是在变动不居的时代。
-
青年小说家的媒介情感与“新”写实
时至今日,不同媒介之间所缔造的价值观念和叙事秩序,早已借助信息技术发生了产业性融合,媒介文化的交错共生成为日常生活感觉结构的基本元素,互媒性的景观与体验已经很难再引起大范围的文化震惊,不过文学对于如何深入当下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如何表现媒介社会中人之精神状况,似乎仍有些力不从心,批评界对于媒介转型时期文学经验的把握,整体上仍存在着知识性进益的空间。
-
文学与城市精神
现当代文学史上已有的经典之作,大多书写乡村。
-
当代诗坛争鸣之“征文体”
编者按 当下诗坛,诗歌活动层出不穷,其中以征文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更受到广泛关注。
-
21世纪头二十年中国影视潮:流动回溯的现代性影像
站在2020年时间节点上回望,21世纪头二十年中国影视依稀浮现出一个大体集中的概略型面貌。
-
再谈文学的限制与嬗变
我曾在《文学经验已经限制了我们》一文中,指出文学用经典和传统缔造了某种范式,成为一个比较公共而模糊的文学规范,这种文学经验已经限制了文学在当下的本质性发展。
-
当代诗歌的古典表情
要为90年代以来的当代诗歌勾勒一个清晰的轮廓并非易事,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惯性的抒情机制、意识形态的逻辑链条、一呼百应的口号魅惑,它们在这么一个日益分化的时代都趋于溃散。
-
丁帆:站在动荡世界的交汇点,我们如何耐心地剖析一部超长篇文本?
一位主编朋友介绍这部长篇小说让我看,因为忙着搬家一直搁置了,我奇怪这部小说居然请过那么多名家开过研讨会,却没有人写过真正意义上的评论文字,思忖再三,顿悟原因有二:作为单部长篇小说,洋洋洒洒近70万字的篇幅,已然超出了一个进入21世纪新时代阅读者的阅读耐心,让一个习惯了快速阅读的人花上一个星期去读一部情节并不紧张,描写并不是处处出彩的小说,那是需要足够耐心的。
-
现代诗人新论:主体性的正面形塑
● 摘 要 诗歌文本的构成,比一般文类更多植入诗人主体性。
-
蔡家园:乡村题材创作的突围
毋庸讳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乡村题材创作居于特殊地位。
-
当代中国语境下“科幻”概念的生成
内容提要 关于“科学幻想小说”内部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关系,学界大多在理论层面展开辩驳,而在历史语境中考察科幻概念的生成与影响,则是更具开拓性的尝试。
-
周荣:把你种在这片土地
不妨将2018年的“匿名作家计划”视为双雪涛、班宇、郑执三人的一次“集体出场”,尽管这次“集体出场”纯属偶然——因为是“匿名”,所有参赛者都不以真名出现,在大奖揭晓前,彼此互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