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见真实,记述时代——非虚构的长盛与变奏
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下谈到非虚构写作,人们首先会想到卡波特的《冷血》,想到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关键词:  非虚构2020-10-11
-
霍俊明:地方性知识或空间诗学
现在我们在故乡的土地——陌生的领土上。
-
杨庆祥:AI是新人吗?
01 TA来了,TA不是he,不是she,不是他,她,它,或者可以用科幻作家刘宇昆的一个短篇小说中的“牠”来表示(Ken Liu《the shape of thought and others》,原文为“Zie”,为作者自造词)。
-
不同代际作家、评论家共话“新‘小说革命’”
新世纪小说二十年无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诚如评论家王尧所言,从更大的范围看,尤其是相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场“小说革命”取得的“革命性”成就,当下作家创作无论在思想、观念、方法上,还是在语言、叙事、文本上,都显示出强大的惰性。
-
“新文科”之思:“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新文科”的提出,旨在通过引进新技术,促进学科融合,推动文科的改革创新,从而使得文科紧跟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和需要,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
“回到莫扎特” ——“毕达哥拉斯文体”之特质与旨趣
摘要:“毕达哥拉斯文体”是对当下述学文体的革新,众多 “断片” 及其连缀组合为其显著的 “语体” 特征;“断片” 是思想之颗粒,是 “转识成智” 后 “以识为主” 之 “悟证”,是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情深入” 之后的 “本质直观”;“悟证” 所得再由理性思辨之论证予以发展、完善,此 “证悟” 具现于 “断片” 的连缀组合过程;作为未来述学文体之 “预流”,“毕达哥拉斯文体” 是 “有我” “有渊源” 的,又充分汲取了西方文化的思想理论资源,一一化解或平衡协调创造主体心理的诸多矛盾,让我们 “回到莫扎特”,重铸生命的理解力与思想的解释力,重塑一个既有个人内在经验,又致力于理解人类精神的人,而动态地呈现个人化创见与风格,使一切如其所是。
-
希望,还是虚妄?——当“东北文艺复兴”遭遇“小资”读者
在纯文学越来越边缘化的当下,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东北籍作家异军突起,给文学界带来一些活力与生气,有评论者以“新东北文学”命名之,还有评论者把他们与电影、音乐领域近年崛起的东北艺术家联系起来,将这一现象称为“东北文艺复兴”。
-
"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谈
《文学评论》2015年第6期曾刊登过一组关于“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谈。
-
倪伟:社会史视野与文学研究的历史化
文学研究必须贯彻历史化的原则,即把研究对象放在其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来考察,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2020-10-09
-
吴晓东:释放“文学性”的活力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史学转向”的声浪中,文学研究追求回到历史现场,也的确呈现了丰富的历史原初景观,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实绩。
2020-10-09
-
倪文尖:文本、语境与社会史视野
文学是什么?这个本质论问题已经历史化了。
2020-10-09
-
姜涛: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研究中 “社会史视野”的适用性问题
引入所谓“社会史的视野”,在近年来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无需特别提倡,相互激荡之下已经成了一个小小的潮流。
2020-10-09
-
铃木将久:“社会史视野”的张力
《文学评论》2015年第6期组织了《“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谈》专辑,这组笔谈提出了不少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带来了冲击,促动研究者反思研究方法和问题意识。
2020-10-09
-
值得警惕的学术机制碎片化
学术的碎片化,我特指人文研究的碎片化,即学术研究上把研究对象不断降级分解分层,乃至于粉碎到原子化、单子化为止的行为。
-
非虚构写作与写作的公共性
毋庸置疑,好的文学写作历来能够展现作者对人类生命处境的把握。
-
中国十四行诗及其变体
我之所以提出“三行体”诗,是因为我觉得它更适合描述当下的现实生活,尤其宜于揭示当代人的精神状况。
-
新世纪小说二十年:在先锋文学洗礼后重新出发
新世纪小说二十年无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诚如评论家王尧所言,从更大的范围看,尤其是相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场“小说革命”取得的“革命性”成就,当下作家创作无论在思想、观念、方法上,还是在语言、叙事、文本上,都显示出强大的惰性。
-
中国十四行诗及其变体
我之所以提出“三行体”诗,是因为我觉得它更适合描述当下的现实生活,尤其宜于揭示当代人的精神状况。
关键词:  十四行诗2020-09-26
-
徐敬亚:先锋诗歌与诗歌批评
先锋诗歌就是对城市的极端厌烦,对死亡和坟墓的一往情深,对传统、权威的极端蔑视,另外对读者的极大地忽略,对主流意识的暗中或潜在的颠覆。
-
王尧:新“小说革命”的必要与可能
在“小说革命”之前冠以“新”,是因为1985年前后的小说与相关思潮的巨大变化被称为“小说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