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九月,萌动的敏感在延伸
编者的话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天安门广场上,战旗猎猎,铁流滚滚,一首首经典抗战歌曲连唱,重温着中华民族那段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峥嵘岁月。我们当日转载长文《重整河山待后生》,孙文晔等从《四世同堂》回看北平抗战岁月,记录烽火中真实的百姓故事。从“七七事变”后的百业凋零,到北平人民吃混合面的不堪记忆,再到地下党传来胜利消息、20万市民见证受降,北京,这座伟大的城市是中国的缩影,浓缩了老舍笔下的战斗精神:忍辱偷生会死,鼓起勇气反抗的,反倒可能有生路。
“他和我说话前总会使劲地拍我一巴掌。那股劲,真好。”中旬,周明同志遽归道山,这位资深编辑、著名作家将一生奉献给了文学事业,嘉惠后辈,功德长远。他责编的《哥德巴赫猜想》、主编的《历史在这里沉思》等作品,都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亮眼又深刻的一笔。魏心宏在纪念文章《那股劲,真好》中称自己在周明先生身上学到了“萌动的敏感”与“伴随着敏感的应对能力”,这股劲,这种源于编辑经验而形成的文学体悟、判断和行动逐渐成为一代人独有的符号。哲人其萎,从个体面对死亡的态度,可一窥生命的韧劲。本月选载的钱之俊文章,记载了晚年杨绛与锺叔河谈“生死”的信札,令人感佩。栖遑度日与笑对病痛,是意义截然不同的晚年,杨绛当属后者,“当她散尽一切身外物,做完未竟之事,她觉得可以干干净净地上路了”。
书、书店与出版社是文学的日常话题。汪耀华《中国书业改革开放以来的成长历程》一文,以亲历者之姿备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业发展脉络,探寻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路径和历程,可供读者速览阅读载体种种,这些精神灯塔构成时代变迁的星图。《朝内大街166号的怀念》一文可视为新世纪文学出版的个人史,王干新世纪初离苏抵京,成为人文社的一员,转瞬十年。高贤均、刘玉山、闻树国、陶良华……这些前辈编辑的名字已经被时光风化,甚至在互联网时代里罕有基本介绍,写下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种书业纪念,也如作者所说,是为文学默默奉献的无名者致敬。我们愿曾经那些“萌动的敏感”延伸到当下。
此外,本月选载的学术文章如朱子夏《汪曾祺的第一次复出——1962年在〈人民文学〉上发生的事情》、顾甦泳《危机时刻的诗学政治及其革命转化》、周琪《“转业”的难题——论李劼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心迹和文学参与》等,各有洞见,谨呈通人雅阅。
中国作家网文史频道编辑陈泽宇
2025年9月30日
葛兆光|新思想史之路——四分之一世纪后关于《中国思想史》的回顾与思考
邱雪松|抗战的“文体”与“风景”:以《文汇报·世纪风》论争为中心
顾甦泳|重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危机时刻的诗学政治及其革命转化
孙文晔 等|重整河山待后生——从《四世同堂》看北平抗战岁月的百姓故事
2023年7月起,文史频道常设“温故”专栏,在每月最后一天重温当月选载佳作及独家文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阶段性地温故知新,并在互联网时代有限地保留一点文学记忆与智识。本月还设立固定栏目“频道头条”,将每日更新中重点推介的好文归档,集腋成裘、寸积铢累、聚沙成塔,以便读者查阅。
【温故】往期:
2025年
2024年
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