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温故】九月,秋风中的怀念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23年10月01日00:00

编者的话

2023年9月1日,袁鹰先生逝世。这位百岁高龄的前辈在儿童文学、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门类建树颇丰,他还是一位可敬可爱的文坛师长,对后来人多有提携慰勉。袁鹰先生逝世后,我们陆续发布了赵丽宏、胡世宗、袁晞、罗雪村、赵蘅、郭伟成、徐刚等作家的回忆文章。今人应该继承袁鹰先生那勇毅、坚定的文学信念,就像他1976年给胡世宗题辞时那样:“他轻轻地翻开封面,在环衬页上疾笔写下刘禹锡的两句含意深长的诗句,来展示他告别昨天、大步进取、时刻准备开拓文学创作新里程的信心和勇气,他这样写道:‘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本月,有多篇文章围绕经典作家的生平及著述展开。李怡《国家—民族意识的升华与隐曲》就老舍先生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细致剖析,重现了“老舍式”的精神风范;陈建军文章《从萧红墓说到萧军的一封佚简》钩沉一段易被忽略的“二萧”往事;徐有富《听程千帆先生聊天》一文回顾恩师授业时的点滴故事,程先生“书要一本一本地读,一字一字地读”的教诲犹在耳畔;徐福伟《写作面向世界和人类敞开》题文一致,书写孙犁先生面对驳杂的现实世界,如何攫取有效素材;李丹阳《记与艾青相关的二三事》记载作者与艾青先生晚年的交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告诫体现着诗人的禀赋与品行。

时隔近一年后,李国文先生追思会在八月末举行。九月以来,有多篇会议发言成文发表,在这个秋天,怀念“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先生是新时期著名的作家、编辑家,也是一代写作者的挚友与诤友。周大新的文章题目《认识李国文先生是一种幸运》也是许多人共同的心声。周大新写道,“和国文老师在一起聊天,聊得最多的是创作。我记得他说过:年轻时要趁体力好抓紧写,一年写十万二十万字甚至更多都是应该的,否则年纪大了想写也无力写了;不要忌妒别人,要善于向同代作家学习,看他们怎么表现我也熟悉的生活;别把精力用在社交上,不要追求一时的热闹,要耐得住寂寞,作家最重要的是拿出作品;既要读中国古典文学和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也要读西方作家的作品,书读得越多越杂越好……”李国文先生的直言不讳与热情鼓励都在他令人难忘的、爽朗的笑声中。

本月底,中秋佳节前夕,惊悉沪上著名文学评论家程德培先生逝世。程德培先生自新时期初从事文学批评以来,笔耕不辍,发表学术及批评文章计三百余万字。先生文字融细密阅读、精致阐释、优雅行文于一体,在词语的连绵间,见当代文学的波涛翻滚,见识笔力远超普通批评文章。业界同行与友人称他“德公”,既是亲切的昵称,也是对名士的尊敬。阎晶明第一时间撰写怀念文章,情意深重,回忆多年来德公与当代文学批评现场种种,“这一切都仿佛发生在昨天,不但场面清晰,连气氛都依然留存着热烈。”我们对德公的怀念,也正如阎晶明所说,“斯人已逝,但那文字留给人的温暖却永远不会冷却。”

中国作家网文史频道编辑陈泽宇

2023年9月30日

9月4日

胡世宗丨怀念百岁袁鹰先生

9月5日

陈建军丨从萧红墓说到萧军的一封佚简

9月6日

徐福伟丨孙犁:写作面向世界和人类敞开

9月7日

徐有富丨听程千帆先生聊天

9月8日

汪家明丨二十年前:《我们仨》的出版

9月11日

李怡丨老舍:国家—民族意识的升华与隐曲

9月12日

郭帅丨王愿坚的意义

9月13日

王风丨工具革命和思想革命的轇轕

9月14日

孙郁丨“以人作笔”

9月15日

何立波丨“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9月19日

李丹阳丨记与艾青相关的二三事

9月20日

石建邦丨一个春天的旅行,赵无极与徐迟、冯亦代等的交谊

9月21日

南帆丨“趣”:跨越古典与现代

9月22日

吴晓东丨左翼革命文学传统及其在当代的回响

9月25日

李国华丨“真正的生产者的艺术”

9月26日

周大新丨认识李国文先生是一种幸运

9月27日

莫砺锋丨新版《程千帆全集》的来龙去脉

9月28日

张铁荣丨鲁迅谈月亮及其他

9月30日

阎晶明丨怀念程德培:扎实的、热情的、说理的批评

【温故】往期:

七月,古塔的风铃声里诗意绵长

八月,有温度的文字从旧书桌上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