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高士茔地青长在——梁启超墓园探访记
来源:北京晚报 | 夏启  2023年12月19日14:36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至今仍是无数学子表达自强心声之时的首选佳作。梁启超出生于1873年,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今年正值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笔者探访位于国家植物园北园的梁启超墓园,了解更多有关梁启超墓的珍贵轶事。

生前常到香山游览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茶坑村人。梁启超自幼聪慧,两三岁开始识字,四五岁便读“四书”,阅《诗经》。他12岁第一次参加科举,17岁中举人。在不断求学求知的路上,青年梁启超与康有为相识,自此师从康有为,并在之后与康有为、陈千秋等人共同创建“万木草堂”。

万木草堂成为维新变法培养人才的大本营,也是梁启超构筑学术和事业基础的大本营。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书写了誉满天下的《少年中国说》。“五四”运动爆发后,梁启超作为五四运动主要推动者,在青年人身上找寻到救亡图存的星星之火。他此后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地讲学,在教育上桃李满天下。梁启超晚年时著书立说,学术上成就斐然,可谓于学无所不窥、于论无所不及,成为一代文化宗师。

梁启超平生著述达1400多万字,平均每年写作39万字之多,这不仅是常人所难,甚至不少杰出人物都难做到。梁启超的君子之风、爱国大义,深深影响了9个子女,他们个个出类拔萃,成功缔造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族传奇。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57岁。同年9月9日举行公祭活动后,葬于香山。

梁启超生前将墓址选在香山,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有关。梁启超晚年著书立说,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治学之余常赴香山一带饱览烟云山色。1922年夏,梁启超在翠微山养病,写有“癸玄长夏、秋居翠微山之秘魔岩,每晨尽开轩窗纳山气,在时鸟繁声中作书课一小时以为常”。梁启超与熊希龄、周肇祥交情甚笃。熊希龄在香山双清别墅创办香山慈幼院。樱桃沟退谷为周肇祥所购买,民间称其为“周家花园”。香山红叶赏秋时节,梁启超常来拜谒。他还曾在樱桃沟内“鹿岩精舍”大门外南侧崖壁上,刻下“‘退谷’梁启超补题”楷书字样。至今“退谷”石刻字迹清晰,保留完整。

1924年,梁启超夫人李蕙仙患乳腺癌病重期间,梁启超在给其二弟梁启勋的信中写道:“昨周养庵来言,在卧佛寺附近看得坟地五处,请弟与彼约一时日先去一看,认为可用者,或迳下些定钱,将来我一自看乃购可耳。”同年9月,李夫人病逝后,梁启超将东沟村这块山地买下营造坟茔。

据《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以下简称为《年谱》)中与子女家书记载,此园地及主墓穴位为1925年梁启超亲自选定。李夫人下葬后,梁启超在《祭梁夫人文》中写:“碧云兮自飞,玉泉兮常溜。卧佛兮一卧千年,梦里欠伸兮微笑。郁郁兮佳城,融融兮隧道,我虚兮其左,君宅兮其右……”此外,梁启超在给子女的信中曾写明:“圹内双冢,你妈妈居右,我居左。双冢中间隔以一墙,墙厚二尺馀,即由所谓新灰炼石者制成。墙上通一窗,丁方尺许。今日下葬后,便用浮砖将窗堵塞。二叔(按:即主持墓园修建工程的梁启超二弟梁启勋)说到将来我也到了,便将那窗的砖打开,只用红绸蒙在窗上……第二次葬时,旧冢一切不劳惊动,这是再好不过了。”

1929年,梁启超病逝于协和医院后,梁启勋等家属用汽车将他的遗体运至宣武门外,并暂时停灵于城墙下的广惠寺东寓房内。之后花一千二百元买了一副上好棺材,岂料和三年前李蕙仙所用形制完全相同。原来那个棺材铺,曾经用上等木料精工制作两副棺材,其一在1925年被梁启超买去装殓李夫人,剩下的一副却一直未有人买,如今又为梁启超所用,极为巧合。

据《年谱》载,墓地建设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首先购地、筑桥,浚井与圹内布置,由梁启超二弟梁启勋负责;第二阶段是墓园外部工程即墓表、墓旁别墅和墓顶工程,由梁启超长子梁思成负责。1928年8月,梁思成从美国留学有成回国。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梁启超墓园1925年8月破土,1931年10月竣工立碑。

梁思成精心设计墓园

梁启超墓园由其长子梁思成亲自设计,位于现国家植物园北园东北部的银杏松柏区内。墓园分东西两部分,占地总面积约1.8公顷。东为墓地,西为附属林地。整个墓园背倚寿安山,北高南低,东西宽90米左右,南北长100米左右,开南、北、西三门,松柏遍植园内。

梁思成最大限度地利用场地环境,在尊重父亲遗愿的基础上,将墓园设计为山林环境中对伟大父亲的敬仰纪念之地、永生不老父母与挚爱子女兄弟的家庭聚会之所,同时可展示出纪念人物的道德品行和学问思想。梁思成为其父梁启超设计的墓园,成为处女之作,可谓一处堪称经典的建筑与环境设计精品。

梁启超与夫人李蕙仙的合葬墓位于墓园内北墙平台上,为整个墓园的主墓。墓地坐北朝南,一条长长砖砌甬道由墓台沿南北轴线延伸至墓园南门。墓为长方形,墓碑呈“凸”字形。墓碑正面镌刻十四个大字“先考任公府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阴刻“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十月,男梁思成、思永、思忠、思达、思礼,女适周、思顺、思庄、思懿、思宁,媳林徽因、李福曼,孙女任孙敬立”。墓碑两侧雕有仿艾奥尼克样式的卷云纹,与八角石亭的雕饰相互呼应。碑体前近一米高的献台,两侧各有一段带北魏侍女雕饰的直角形衬墙。

合葬墓墓碑上没有碑文,也无墓主生平和生卒年月,这是有一定缘由的。据《年谱》记载,梁启超生前嘱咐,“打算做一篇小小的墓志铭,自作自写,埋在圹中”。李夫人安葬后梁启超又言:“此次未立墓志铭,固由时间匆促,实则可以暂不立,将来行第二次葬礼时,可立一小碑于墓门前之小院子,题新会某某暨夫人某氏之墓,碑阴记我籍贯及汝母生卒年月日,各享寿若干岁,子女及婿、妇名氏,孙及外孙名,其余赞善浮辞悉不用,碑顶能刻一佛像尤妙。”1929年,梁思成设计墓园时,基本遵从了父亲遗愿“不用赞善浮辞”和“碑顶刻佛像”,但“碑阴记父母籍贯、生卒时间及享寿岁数”未作。

合葬墓墓后“双松”(两株高大的白皮松),与墓前“双木”(半球冠形灌木锦熟黄杨)及墓体周围灌木相互呼应,就像家长大人与孩子们环膝相绕。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是梁思成的手笔。在合葬墓的西侧有株独柏,这也是梁思成设计中的有意为之。梁启超生前曾在给子女们的信中写有“墓门前小院子”,意在表达此墓台是北方合院中寻常可见的植树庭院。梁思成用心设计,使父亲的生前所托得以实现,同时又表露了自己期望父母“尚在人世”的夙愿。

中轴主甬路西侧对向八角石亭东门洞有一条甬路,它的南侧为梁启超的三个子女墓。梁思礼墓在东侧,长方形碑体上雕刻有火箭和导弹图案,以纪念梁思礼先生在航天领域的终身成就;梁思忠墓居中,梁思忠是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参加了1932年的淞沪抗战,去世时只有25岁;梁思庄墓在西侧,碑座为八册巨书石雕,意为梁思庄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1978年2月24日,经梁启超后人签字同意后,梁启超墓地无偿移交给植物园。移交的内容包括:土地1.8公顷、各类树木965棵、水井1眼、亭子1座、未立碑石及碑座2套、围墙380米。

如今的梁启超墓园,树木大小老幼疏密有致,树冠高悬连绵,使此地成为浓荫蔽日的清朗幽静之地。实地探寻梁启超墓园,内心会涌动出令人难以言表之情。梁启超的家国情怀,对祖国的挚爱和救国的使命感,都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