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老北京书摊的平民记忆
来源:北京晚报 | 张双林  2025年05月28日09:11

五月初结束的北京春季书市使热爱读书的人们流连忘返,文字的力量总是穿透纸笔,让人们乐在其中。从春季书市,回想起老北京那些传承久远的书市,又想起书市之外的小书摊与书屋。它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名号,亦无固定的处所,却如散落的星辰,在传播文化、浸润人心的夜空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尤其是那充满烟火气的小人书摊,更是平民文化最生动的注脚,在物质与精神匮乏的年代,默默承载着无数人对知识的渴望。

隆福寺街曾有小人书摊

连环画,这个曾被称作小人书的读物,如今已成为图书收藏的一个专门类目,某些连环画居然价值连城,成为藏家竞相追逐的对象。但在若干年前,它不过是孩童手中的寻常读物,难登大雅之堂,就连大的书店都不予经营。《北平市工商业概况》的书业一档中,对小人书、小人书摊只字未提,后人所写的各类“书话”也极少着墨。阅读小人书的乐趣,只能在街头巷尾、集市庙会的地摊上寻得。

老北京的小人书摊星罗棋布,遍布全城。多年前漫步街头,往往走不多远便能邂逅一处。以隆福寺街为例,当年至少有四个特色鲜明的小人书摊。有两个在庙门口,一个在今天东四工人俱乐部对面,摊摆在一个倒闭的烟铺门口,另一个在隆福寺街东口不远的地方。

庙门口有一位老妪经营的书摊,她识字不多,对书籍也不甚精通,只是在一辆儿童竹车上搭块木板,摆上三四十本小人书。她慈眉善目,宛如邻家阿婆,即便遇到调皮的孩童看完书不给钱,甚至顺手牵羊拿走一两本,她也佯装不知,就这样不温不火地摆了几年摊。

另一位在庙门口摆摊的老者则颇有来历,他乃晚清贝勒毓朗后人,名恒兰,属恒字辈。多年前,清史专家冯其利曾采访过他。恒兰的祖上是清代和硕定亲王,王府位于西四缸瓦市,闻名遐迩的“砂锅居白肉庄”便出自王府家人之手。恒兰的书摊是隆福寺街最后一个书摊,除了《三国》《水浒》等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他还为孩子们提供了《普通一兵——马特洛索夫》《卓娅和舒拉》《丘克与盖克》等苏联文学作品,为小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

小人书摊大多只租不卖,随着时间的推移,书籍越积越多,摊主们除了偶尔补充新书,也会处理一些因频繁翻阅而残破的旧书。像恒兰和老妪这样的摊主,由于本小利微,很少有资金更新书籍,只求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那时,看一本小人书只需一分钱,若想租回家则要多付些。摆小人书摊,实则是一些百姓为生计所迫的无奈选择。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业者纷纷改行,隆福寺街的四个小人书摊也渐渐消失。

摆小人书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从不摆在中小学校门口,生怕影响孩子们上课。不过,灯市口25中学门口那棵大槐树下的书摊却是个例外。这个书摊主要面向中学生,不仅有小人书,还有世界名著,以及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等书籍可供租赁。摊主是个健壮汉子,很少有笑容,孩子们到他的书摊看书、租书,也都自觉保持安静。书摊上的书籍大多健康有益,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都通过这里传播开来。

前些年,郊区的一些工地门口也曾出现过小人书摊,除了连环画,还有《故事会》等读物,主要服务于工地上的青年打工者。每到午饭时分,年轻的打工者们便会簇拥到书摊前,花上一两角钱,就能在文字的世界里徜徉,汲取知识的养分,这样的书摊,也成为他们枯燥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如今,小人书摊已成为远去的记忆,但回想起来,那些摆放在小摊前后的小板凳、马扎,树荫下捧书阅读的惬意时光,不仅让人增长了知识,更在心中留下了温暖的文化印记。

头发胡同小市引鸿儒

如果说小人书摊是孩子们的文化乐土,那么头发胡同的小市则是文人学者、大学生们的精神家园。这条看似平凡的胡同,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清代这里曾有“官学”等机构,堪称西城的一条文化街市。邓云乡在《文化古城旧事》中曾这样描述头发胡同:“这是一条很宽很直的大胡同。”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有一座图书馆,“‘头发胡同图书馆’,实际就是北京市立第一图书馆,馆址就在头发胡同西口……但是它的历史却很早,在北海国立图书馆建馆之前,它就开馆接待读者了。它的前身是民国二年教育部办的‘京师图书馆分馆’和‘京师通俗图书馆’,后来合并成‘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期间,这座图书馆便在他的管辖范围内,他的日记中多次记载了前往图书馆和逛头发胡同小市淘书的经历。

由于离北洋政府的国会很近,头发胡同成了“国会议员”们常去之地,这些饱读诗书之人的往来,让胡同充满了“谈笑有鸿儒,出入无白丁”的文化氛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头发胡同东段形成了一个旧书交易市场,名曰“小市”,又称“海市界”,胡同内有文鉴堂、致雅堂、醉经堂等十余家旧书店,书摊更是数不胜数。虽然头发胡同小市的历史不算太长,但却给文人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学者张岱年在《书斋漫话》中回忆,他刚到北京时,生活拮据,买书的钱不多,无力购买高价书籍,因此常常路过宣武门时,到头发胡同的小市旧书铺逛逛。他曾在那里看到《南华经解》和《庄子》,却因囊中羞涩无力购买,成为心中的一桩憾事。

头发胡同小市书摊上的书,大多是由“打鼓儿”的(旧京收废品破烂的人)走街串巷收来的,他们将收来的旧书论斤卖给摊主,摊主再论本出售。小市最热闹的时候,一到中午,摊位就延伸到了宣内大街,甚至摆到了西单路口,其规模之大可见一斑。像头发胡同这样有小书摊的胡同,老北京还有不少。学者邓云乡回忆起儿时在西单居住时,曾多次光顾西城口袋胡同的书市小摊。他写道:口袋胡同的书市,“大多数是在地上铺块布,几十本大大小小的破书平铺其上,任人挑选。”“很长一段时间,我把书摊当成了阅览室,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就蹦蹦跳跳地去逛书摊。”他觉得逛书摊最大的乐趣在于“无目的地闲逛”和“自由的发现”,这种感觉想必是所有爱书人共有的。学者唐达成对书摊同样情有独钟,他回忆起东安市场内的书摊:“那里除了几个规模较大的旧书店以外,围绕四周的全是名副其实的旧书摊,成排成行古今中外的旧书,任顾客随意选购,每逢到了那里,便觉书香扑鼻,目醉神迷。”如今,潘家园旧货市场内有一个专卖旧书的小市,一二百个书摊鳞次栉比,漫步其间,看着满目的书籍,乐趣无穷。

王府书屋图书只租不卖

在北京的书市中,还有过只租不卖的书屋,多年前位于华侨大厦对面的“王府书屋”便是其中之一。书屋坐落在一个小院内,屋内是租书的地方,院子则是供小读者们阅读小人书的场所。“王府书屋”的藏书颇为丰富,既有适合小孩阅读的连环画,也有供成人阅读的书籍,而且一律只租不卖。小孩子们可以在院内的树荫下看书,与小人书摊并无二致,大人则可以把书租回家慢慢品读。店主是个细心人,他出租的大人看的书通常会包上牛皮纸书皮,小人书也整理得整整齐齐,很少有破破烂烂的情况。

在“买书难”的年代,不仅书籍种类匮乏,大多数人也舍不得花钱买书,到书屋租书就成了经济实惠的选择。那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比今天更甚,而且租书有期限,不像图书馆借书可以慢慢看,这就促使租书者拿到书后立刻捧读,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人从这里租到巴尔扎克、左拉、托尔斯泰等作家的名著时,那份欣喜之情令人动容;有人租到司汤达的《红与黑》,更是欣喜若狂。“王府书屋”与附近隆福寺的书店不同,它既不做图书买卖,也没有旧书出租,租的都是新出版的书籍,像《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红岩》《红旗谱》等经典作品,最早都是在书屋里与读者见面的,大家常常需要排队租阅。后来,书屋悄然关闭,书屋的主人和那些承载着无数人记忆的书籍去向何方,却是少有人知。

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书业的繁荣由来已久,即便在今天,依然位居全国之首。二十多年前,京城的早市和地铁站口,总能看到一两个卖书的小摊,摊主们将书摆在三轮车上,或是在自行车后座放个纸箱,里面装满各种有趣的书籍,供行人挑选,这些流动的书摊,成为了京城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可惜的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些流动书摊也渐渐消失了。

旧日的书摊与书屋,字里行间满是北京的文化记忆。它们曾是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守护者,见证了这座城市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如今,虽然许多书摊与书屋已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却如同陈酿的美酒,越发醇香,让我们更加热爱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