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维亚《秦汉残石的模样》:变革之美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仵埂  2023年02月08日09:43

秦汉时期汉字发生着十分重要的变化,由篆书发展到隶书,完成汉字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转变过程。至东汉末年,草书、楷书也清楚地呈现出来。《秦汉残石的模样》这部著作,通过秦汉珍存的代表性刻石,述说汉字结体的流变,解读书写方法的形成,论证汉字发展的路径和线索,揭示书法变化的规律。

作家、书法家王维亚自幼习书,数十年的日课,已经陶冶出以汉魏为底子,具有自己面目的书写。对历代碑刻的不懈探究与研读,积累了深厚的学养功力。因此,他的行文驾轻就熟,理论起来也有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开篇即述《泰山刻石》,作者认为它“布白匀称,端庄肃穆,线条厚实凝重,最接近小篆气质。”并断言书者“非李斯莫属。”原因在于,“始皇帝每次出巡,李斯作为重臣均伴于左右,以其主持改定小篆的业务身份和政治身份,”理所当然是“勒石铭之的书者。”以此而论,“小篆定型后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始于秦;作为书法,则始于斯。”将《泰山刻石》着力分析,又厘清了秦代书写的诸多问题。

而从书法书理上述说汉字书写的变化,进一步分析秦代文字时,王维亚发现了文字演进过程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问题:即“正体”与“俗体”。“小篆”即秦代改定的正体,但小篆通行后,民间仍大量流行着俗体。而这种俗写,恰恰表现出隶写的意趣和方法,预示了汉字书写未来的发展方向。王维亚多次实地踏勘考察,对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附近,新发现的柱础石刻字,进行细致分析、对比,对秦代书体的实质做出精到恰当的逻辑推断,并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代表官方意志的“正体”与民间的“俗体”,二者之间相互对立,却又相互产生作用。而这种碰撞,正是推动汉字书写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在因素。

王维亚在书中写道,隶写的萌生之态,在秦时有限的刻石中是可见端倪的,而前汉早期诸多的刻石,则将汉字如何褪去篆书盘绕的情形表现得较充分。在《东安汉里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禳盗刻石》等刻石中,作者通过有特点的点画,细致入微地具体分析,生动解读了“侧锋”与“方折”的生成,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其中的奥妙,获得丰富的阅读感受。他指出:“汉字书写突破一味的中锋和使转,有了对应,有了矛盾,这种丰富和变化,构成一个完美的统一体。”笔法的变化也带动结体的变化,正是由于“侧锋”和“方折”的运用,汉字颀长的结体不得不缩短。作者用两块具有代表性的碑石讲解了这一问题:汉武帝时期的《茂陵霍去病墓石刻字》,由于它的侧笔出锋尚含蓄,因此结体还呈方势;到后来的《伯兴妻残碑》,横画巨大的出挑,结体已不得不呈扁势。之后,汉字的隶写日臻成熟,形成了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汉隶书写局面。

王维亚的碑刻文化系列写作,是将文学情感与碑刻文化研究相结合的独特写作方式,在这一领域的写作中,具有独特性和开创性意义。

作者有着宽阔的视野和良好的文史修养,他不囿于碑石本身,而是将秦汉碑刻文化放在历史背景中,钩沉稽古,发微抉隐。似长亭漫步,引领读者领略一座座碑刻的汉字书写之美和背后的文化意蕴。就文体而言,这部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碑刻论著,却写得宛若随意,通俗晓畅,毫无“学报体”式的枯涩,文字实在灵动得出奇。文化随笔式的文字,不经意间与碑刻的探微相连。回到论著主旨,言说汉字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地将碑刻罗列开来,而是既有文学感怀和情感的抒发,又有对各历史时期碑刻的探究、学术性的考证和论据。

显然,读者在了解书法历史的同时,也宴飨了美文之快。飞扬的文思,机智的点化,那种骨子里透出来的幽默、灵动,是文字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性情。这得益于王维亚早年诗歌写作多年的功底。例如,作者在述及西汉初,无为而治轻徭薄赋节俭缓刑,而致碑刻遗存稀少时,这样用笔:“天下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芒砀山中的那帮哥儿们,似乎暂时忘掉了大地山川河流间的万千农人,在长安城里,殿上殿下,忙自己该忙的事情去了。”“不找事,不出风头,不想让人们千秋万代都记着他,这刻石自然就少得多。”诙谐的口吻,举重若轻,写出宽松的社会氛围和百姓休养生息的状态。结论也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评述中道出:“西汉,还是东汉,都是刘姓自家的事,容不得他人介入。王莽多情,在横无际涯的岁月里也想有所企图,刘家诸兄弟不容,非刘姓的起事者,即便把事情弄得再大,末了也要抬出刘家的人来说事,所谓更始帝刘玄,就是王匡王凤拥立的。”这样轻松幽默的文字,将沉重的历史和碑刻的溯源,在读者愉悦的阅读体验中建立起来。

磅礴饱满的情感,是涌动在这部著作中强大的动力。书中处处可见作者涌动不息的内心冲动。对碑刻及书写的痴迷,从字里行间不断流露。他在秦汉刻石面前流连忘返的形态和喜悦心境,仿佛包含了某种命意。早年他曾去造访邹城,想拜谒“邹城本”《峄山刻石》,结果不遇。因此他“只能在齐鲁的天空下,盘桓徜徉在‘四山摩崖’之侧,久久不忍离去。”惆怅心绪,可以想见。他田野调查的生活美好而有意义。他曾站在荆山之上,南面就是古栎阳,远望“渭河如带”,“也就是在那一刻,我忽然发现熟识的渭河竟这么漂亮,这么可爱,瞬间产生的感觉永远贮存在我的心里,以至今日每每想起渭河,或从它身边走过,我都毫不犹豫地觉得它是无比美丽。”这个“无比美丽”,是他站在辽阔的渭河岸边,回望历史的沧桑,感受到力量,他进入历史深处,难以自制地情感激动。他常常踏勘咸阳古原,细心体味大秦土地上的历史遗迹。一旦寻访到陶器戳印或碑石刻字,顿时觉得它“姿态顿生,极具趣味,让人看了心生欢喜。”书中文字的点滴,都向读者展现出一个倾心此道的寻碑人的真情。

沉浸在碑刻艺术里的王维亚是诚挚而真实的,毫无做作之态,以自己多年写作和书法的体悟及积累进行叙说,自然而沉实。专注投入的态度,让文字生出质感和温度,也生出力量,具有了鲜活的气息和生动的灵性,洋溢弥漫在整本书中,读者可感,可触,可领悟,读完也会生出许多喜悦与收获。他用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令一方方石头活了起来。这是作者的不同凡响之处。

王维亚长期致力于中国碑刻文化研究的系列写作,《秦汉残石的模样》是这个系列的第五部著作。他此次将目光聚焦中国书法汉字发展史上重要的变革时代:秦汉时期。这是一个创造中华文明的经典时代,它所创立的政治和思想体制,成为后世诸朝代的范式;它所创造的艺术与文化,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的社会文化生活。长期生活在秦汉故地,是作者文学与书法创作的坚实基础。多年的碑刻研读,读写不辍,终为读者奉献出一部深厚的秦汉碑刻文化著作,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简介:仵埂,西安培华学院 西安音乐学院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