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业:寻觅卓吾一甲子 ——《张建业李贽研究丛书》前言
1949年,我年12,考入故乡河南郾城中学。郾城中学的校址据传为“字圣”许慎的故居,人们都称之为许氏祠堂。家父原来曾任职于郾城另一中学召陵中学,所以我的幼年是在郾城度过的。后来因祖父仙逝,家中只有祖母一人,孝顺的父亲就辞职回乡,管理着几亩土地,照顾着祖母老人,同时兼任着村中的小学校长,继续着教育事业。受这种家教的影响,我在村中小学时就喜欢写点感想见闻。考入郾城中学后,由于这一习惯,得到了语文老师的看重,让我作语文课的课代表。老师姓甘,是位“五四”文化的追随者,讲课时不时提到“五四”新文学运动与王阳明、李贽的关系,我作为语文课代表虽对此毫无所知,却深有兴趣,老师就给我看了吴虞的《李卓吾别传》和李贽的《赞刘谐》、《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等,使我对李贽有了一点浅薄的认知。
真正对李贽有进一步的理论上的认识,则是1956年我以一个小学教师的身份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以后。本科四年,毕业时我自己也没想到被留下作古典文学研究生,学习时间为两年。在这六年之中,授课老师有黄药眠、刘盼遂、李长之、钟敬文、俞敏、郭预衡、启功等学界泰斗,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作研究生的二年,导师为刘盼遂教授、郭预衡教授,他们更是对我耳提面命,令我至今难忘。
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六年中,我收益极多。在学业方面,有两点应该特别提出,其一为刘盼遂教授的古诗词讲授,特别是对李商隐诗作的精辟诠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研究生期间,先生还先后送我两部李商隐的诗集,一为冯浩注《冯注李义山诗集》,一为朱鹤龄原注、程梦星删补的《李义山诗集》,并将两书的优劣处细细告之。我曾写《一书寄深情——缅怀我的导师刘盼遂教授》,登载在2005年3月15日的《北京日报》,记述了师生之间的情谊。正是在盼遂师的影响下,我对古典诗词极有兴趣,这些年先后著有《中国诗歌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中国诗歌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中国词曲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6年)、《都门诗话》(远山出版社2010年)等有关诗歌的专著,以及众多的关于诗歌的论文。
其二是对儒学异端李贽进一步产生浓厚兴趣。当时的古典文学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学史的讲授,由李长之和郭预衡先生担任;一是文学作品的讲授,由刘盼遂和启功先生担任。长之先生学贯中西,多有独到的见解,在课余之时,或校内或家中,我大胆地向他请教问题,李贽即为重要课题之一。有一次我问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晚明王阳明及李贽有无内在的关系。他说:“你可看一看我那本《迎中国的文艺复兴》,其中虽没谈到这一问题,但对‘五四’文化运动却提出了我的看法,有些人说‘五四’是一次文艺复兴,我认为那不确切,‘五四’只可称之‘启蒙运动’,从这一意义上说,与晚明以王阳明、李贽为代表的新思潮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可惜人们对这方面的认识还很不足。”在李贽的研究中,与郭预衡先生的交往达半个世纪。研究生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与预衡师的来往不断。郭先生是李贽的崇拜者,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有什么疑难,我就直登他北师大乐育二楼的寓所,在他那堆满图书的不宽裕的书房中请教。有关李贽的研究会或纪念会,郭先生总是拨冗与会并提供论文。我先后出版的多种有关李贽的图书多有先生的推荐评语,并大部分由郭先生题签书名。预衡师不像长之师那样侃侃而谈,语带激情而雄辩,而是不苟言笑,娓娓道来,但总能一语中的,并在幽默中给人以启迪。
正是在诸位老师的启迪下,我对李贽产生了迷恋,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就投入到对李贽著作的收集与研读之中,人们很难见到的《九正易因》就是我将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手抄本又抄一副本,而后撰写成《李贽与(九正易因)》一文。台北大学教授袁光仪女士为研究李贽的易学思想,查遍中外有关索引,发现对李贽《九正易因》的研究仅此一文。李贽的著作从来无人对之注释,为了注释,我们就必须从原始文献入手,查阅各种典籍杂著,从而收集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成为一种意外的收获。《李贽作品选注》分上、下两册,上册选自《焚书》、《续焚书》,下册选自李贽的其他作品,上册由北京人民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下册未能出版。《李贽作品选注》也算是李贽研究历史的一种记录。
李贽的思想精神价值何在?在叩问深思中我想写一评传,给李贽一个我认为确切的回答。在当时一家五口挤在一陋室的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深夜孤灯,墙角小凳,历时寒暑,终成《李贽评传》。由于不知分寸是否合度,很想请教有关学人的指导,我瞬间想到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周扬先生到校作学术报告中对李贽的称赞,就不顾身份的悬殊,大胆托一友人将部分手稿试呈与他,没想到很快就收周扬先生的回信,称“甚觉有益,望您奋力完篇,早日问世。”使我受到极大鼓舞。而后谢国桢教授在为此书出版的推荐书中写道:“张建业同志所著《李贽评传》费了很大功力,引据了大量资料,排比其年代事实,考订其思想变迁,言之有物,确凿有据,是值得推荐的一部著作。……昔清代王懋竑撰《朱子(熹)年谱》,主要是把朱熹早年思想和晚年思想弄清楚了,遂成为有名的撰作。张建业同志所持研究学问科学的态度,大有后来居上之感。”《李贽评传》1981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出版了修订本,面世后受到中外文化界、学术界的称誉,多种文字的报刊给以评介,称之为“有独到的见解,理论的深度”,是“研究李贽思想的力作”等。日本东京大学的沟口雄三称该书“大概可以称为定版书了,”并表示要以此书“作为指导学生的指南”。日本二松学舍的疋田启佑则称,《李贽评传》“是对李贽的真正评传”,“本书可以说是当今李卓吾评传中资料搜集最为翔实、论证最为精湛的著作”,“应该成为研究李贽必备的重要参考书”。美国莱斯(RICE)大学教授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史密斯•理查德(中文名为司马富)则称从《李贽评传》中“受到很多教益,进一步加深了对李贽这一杰出人物的认识。”中国学者许苏民在《李贽的真与奇》一书中则称:有关李贽,“新中国的研究,又开新生面,以侯外庐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思想史家,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重新研究李贽,提出了许多新颖而独到的见解。……而张建业的《李贽评传》一书则别具特色,将李贽的年谱与学谱的研究结合起来,分别论述了李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的经历与著作,最后得出了‘李贽不愧是一位顽强的坚决的反封建压迫反传统思想的英勇斗士’的结论。”王宝峰在《李贽儒学思想研究》一书中评介说:《李贽评传》“以传主生平事迹为主线,全面考察论述了李贽思想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由于作者在占有大量翔实材料基础上,对李贽思想进行了实事求是地学术探讨,使得这部专著成为李贽研究走出‘文化大革命’模式的标志,也是迄今为止全面研究李贽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李贽评传》之后,李贽思想研究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李贽思想研究逐渐走出了政治话语笼罩,开始了从纯学术角度研究李贽思想的新阶段。”《李贽评传》多次获得省市级以上奖项,并被中外众多高校与研究单位指定为研究李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读参考书。
在进行李贽研究的过程中,我主编的《李贽全集注》也是一项重要的成果。作为反封建压迫反传统思想的李贽,他的著作被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者一再禁毁,虽然有学者编辑了《李温陵集》、《李氏全书》等,但这些“集”、“书”,实际上只收录了李贽部分著作,而且从无人为之注释,这不能不说是李贽研究以及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一大遗憾。李贽的作品,在明清两代多次遭到禁毁,多为孤本珍本。多年来,我尽力从各方收集李贽的著作,虽仍不“全”,便将主要代表作品加以汇集,而后组织首都师范大学的学人开始对这些著作进行注释。前面已述,从无人对李贽的著作进行过注释,又由于李贽出入儒、释、道,兼及文、史、哲,并有军事、民俗之作,其著作有些庞博又不易解,使注释工作存在不少困难。注释组在注释中,只能从原始文献入手,根据经、史、子、集,以及各种方志、笔记、杂著等,搜索勾稽,对李贽著作中有关儒、释、道的思想、用语,对有关事件的历史背景,对有关人物的生平事迹及其朋辈交游,以及有关的典章制度、地理沿革、历史传说、难懂词语等,都尽力予以注解。同时,对于所依之书,对李贽研究中的一些误说误传以及李贽著作本身的误书,也都细心考核与查对,以免以讹传讹。由于该课题的重要学术价值,1996年一立项,就被新闻出版署确立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九五”重点项目。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克服了种种艰辛,201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26册,1400万字。从立项到面世,国内外包括《人民日报》、《文学评论》,日本《阳明学》,美国《美南新闻》等20多家报刊发表了报导与评介,赞之为“重大的文化建设,艰巨的科学攀登”,“弥补了学术领域的空白”,“李贽研究的里程碑”等等。很少为人作序的任继愈教授特为此书撰序,其中说:“《李贽全集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结题并将面世,这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是填补中国文化思想史学术研究的空白之举。”“本书广搜资料,务求精确,而且解决了一系列疑难问题”,“勾稽古籍,反复查核,都显示注释者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其严谨求实的学风也非常可嘉。”又说:“深信此《全集注》之问世,必将受到海内外学界的欢迎与赞许,对学界的文化思想史研究有所裨益。”这样一部巨著,几年就销售一空,2018年出版社再印。《李贽全集注》获2010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出版社从中抽印的由我笺注的《焚书注》,获2013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由此可见文化界、学术界对这一著作的肯定与需要。
由于多种原因,《李贽全集注》也并不全,李贽有些著作是孤本、珍本,有的甚至国内无存,流传海外。为了使李贽的著作得以全部呈现世人面前,这些年我又从海内外收集了《李贽全集注》中没有收入的李贽著作,成《李贽全集续集》,先以白文面世,正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排印中。在李贽研究中,我感到首先应对他的专著进行笺释研究,所以有《焚书笺注》、《续焚书笺注》、《李温陵集笺注》等,同时还应对他的学术思想进行不同方面的研究,从而对他在诸多方面的成就与精神有所认识。为此,我作了《李贽论》、《李贽诗歌编年笺注》、《李贽文选笺注》、《李贽小品文笺注》、《李贽文论笺注》、《李贽论佛禅诗文笺注》等。我在《丛书》中,还有《李贽赞》、《中外学人书札论李贽研究笺释》两书,前者收录了从晚明到当代学人对李贽的评赞。后者收录了半个世纪以来我在李贽研究中,与中外学人的来往书札,这些书札交流李贽研究的心得,记录李贽研究活动的详情,既具有李贽研究的启示作用,又具有文化交流与鉴赏保存的价值。在《李贽赞》与《中外学人书札论李贽研究笺释》两书中收录的当代学人的手书,举其要者有周扬、谢国桢、蔡尚思、任继愈、冯其庸、莫言、汤一介、郭预衡、欧阳中石、何鲁丽、陈建功、周振甫、李远哲(台湾中研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亦园(台湾中研院院士)、袁光仪(台北大学教授)、江灿腾(台湾大学教授)、赵令扬(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梁披云(澳门学界领袖),以及日本的沟口雄三、疋田启佑、佐藤錬太郎(北海道大学教授),韩国的金越会(首尔大学教授)、申龙澈(庆熙大学教授),新加坡的李焯然(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等。将以上各类作品加以汇集,就成了这套“张建业李贽研究丛书”,共二十卷,约一千万字。
冬去春来,日落月升,寻觅李贽走过了一个甲子。其间受困于社会风波,纠结于人事杂务,加之资质的琐陋不足,更拙于运斤之技,虽勤苦不懈,但立论是否有仪,笺释是否可证,都难免存在不当与谬误,切望方家给予教正。现在将这些著作汇集面世,一方面算是对半生来进行李贽研究的总结,一方面算是为李贽研究的深化做铺路之土石而已。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李贽列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发展中二十五位“思想大家”之一,可见李贽在我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应该加力对李贽著作的整理,加深对李贽思想和精神的研究。我期待着李贽研究的进一步扩展与深化,期待着李贽的思想与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在该丛书出版过程中,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室主任马岩女士付出了极大心力,态度谦恭,工作认真,很使我感动,特示谢意。
更多
孙甘露:淬炼文学经典,攀登文艺高峰
“正是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孕育了上海的文学历史,孕育了上海的作家,使他们在激烈的变化中包容并蓄,并对时代的要求作出积极回应。”
更多

丁玲:书写“女劳模之德”
丁玲让劳动模范杜晚香也成为了“有机知识分子”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