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甘露:用心淬炼文学经典,奋力攀登文艺高峰
孙甘露
上海市作家协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日前在上海举行。大会选举产生了上海市作协新一届领导机构,孙甘露当选主席。《文艺报》记者就此对孙甘露进行了专访。
记 者:孙老师好,祝贺您当选新一届上海市作协主席!您现在的心情和感受是怎样的?从作家到作协主席,您如何看待这种身份上的转变?
孙甘露:谢谢《文艺报》。上海市作协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创立以来,经历了很多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7位重要作家——冯雪峰、夏衍、巴金、于伶、徐中玉、罗洛、王安忆先后担任了自创会至今的历任主席,他们为上海乃至中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上海市作协的创立和发展付出了心血。作为他们的继任者,唯有学习他们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为上海的文学事业勉力做一点接续的工作。
记 者:海派文学有着丰富悠久的传统,您本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家。在您看来,上海文学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鲜明特点?
孙甘露:如果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部分地放在上海城市的发展角度来观察,不难发现,正是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孕育了上海的文学历史,孕育了上海的作家,使他们在激烈的变化中包容并蓄,并对时代的要求作出积极回应。
记 者:第十次会员大会以来,上海市作协团结引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勇攀文学高峰,传承发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取得了哪些引人注目的成绩?
孙甘露:上届会员大会以来,上海市作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宣传部工作部署,对标中国作协工作要求,团结带领上海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忠实记录、热情讴歌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伟大实践,用情书写、用心传播上海作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发源地的历史传统,绘就了一幅绵延壮丽的文学画卷。引领广大作家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认真调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等重大历史关头奋勇争先,用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展现使命担当,一批优秀作家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作协四大奖项;厚植文学土壤,强化人才培养,通过进一步深化群团改革,持续加强服务力度,提升工作水平;健全基层文学组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对区级作协组织和区级文学刊物的资金帮助和人才输出;精心组织文学交流,稳固建设文学阵地,举办上海写作计划、上海国际文学周、上海国际诗歌节等活动,邀请数百位国内外知名作家来沪与广大文学爱好者沟通交流;梳理研讨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和历史遗存,组织开展红色起点创作,让年轻一代作家借此机会更加深入地学习党史军史,加强对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历史脉络的了解和认识,为丰富上海文学创作面貌提供有力支撑。
记 者:未来上海市作协将会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打造“上海文化”品牌?在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媒介融合、对外交流等方面,会有哪些创新举措?
孙甘露:上海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的文学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大家名家,比如鲁迅、茅盾、巴金等,都是在创作、研究、翻译、出版等各个领域卓有成就。今天的上海,在上海市作协与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出版机构的合力推动下,涌现出一大批青年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出版人,同时在各个领域深入钻研、勤奋创作,以其鲜明的风格形成了广泛影响。此外我们也通过组织一系列高规格的文学活动,与国内外作家、学者展开广泛联系和交流,对促进文明互鉴、传播中国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未来5年,上海市作协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这一战略谋划为核心目标,奋力打造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上海样本,团结带领广大作家坚持人民立场、坚守文学理想、坚定文化自信,用心淬炼新时代文学经典,奋力攀登新时代文艺高峰。
一是聚焦高质量文学创作,打造当代文学创作高地。进一步大力推动新时代都市现实题材创作工程,持续拓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基地建设,优化上海文学影视创投沙龙机制,推进新时代优秀文学作品连环画创作工程,建立红色(左翼)文学大数据库,推进红色起点和龙华革命英烈系列创作工程。二是锻造文学中坚力量,积极培育文学新人。争取创办文学院,整合上海文学创作中心、上海文学馆等资源,拓展青年文学人才扶持计划,开展青年评论家培养计划。三是深化国际文学交流成果,加强文化自信。继续办好上海写作计划、上海国际文学周、上海国际诗歌节等活动,健全译介力量的联络、培养和支持机制,推动上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好城市文学互动。四是强化第一方阵优势,加速文学“破圈”“跨界”。继续办好《收获》《上海文学》《萌芽》《上海文化》《思南文学选刊》,优化下属刊物、网站的矩阵联动模式;大力推动优秀文学母本与影视、戏剧等艺术门类的转换,破除文学的小众趋势和圈子倾向。五是夯实基层文学架构,提升文化服务产品质效。进一步强化基层文学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上海文学馆及巴金故居、作家书店等文学场馆的窗口作用,为读者提供耳目一新的文化新空间;推动“思南读书会”等品牌读书活动做强做优,加强“文学走基层”的优质文学产品供给。六是推动优质文学合作,建设中国网络文学创研高地。优化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工作机制,优化与新疆作协对口支援合作项目,开拓与青海、福建等省份的交流活动;深化团结引领新文学群体和新文学组织,办好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上海研究培训基地、上海网络文学周和“天马文学奖”评奖,推动优秀网络文学作品扬帆出海。七是坚持开门办作协的工作理念,切实增强作协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切实维护和保障作家的正当权益,让广大作家体会到“作家之家”的温馨和温暖。
记 者:未来上海的文学事业发展会有哪些特别的亮点?您对上海文学事业的未来有哪些期待?
孙甘露: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市作协的前辈们开创了一系列着眼长远的工作机制,如文学刊物矩阵建设、青年作家队伍培养等,尤其是近年来网络作家队伍建设、网络文学职称评审、网络文学作品评奖等大量工作有序推进,为网络作家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依托上海书展等重大展会活动和上海写作计划、上海国际文学周、上海国际诗歌节等品牌活动,在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出版人和读者之间建立对话平台,进一步丰富上海阅读生活,助力推广优秀文学作品。近年来,上海市作协在上海文学馆的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其“馆中馆”巴金图书馆已经率先建成并对公众开放。建设上海文学馆是沪上几代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希望它能够成为集文献收藏、活动交流、展览展示为一体的新型文化空间,为更好服务上海城市文化建设、更好服务广大市民读者,尤其是为研究、展示、宣传上海文学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也为年轻一代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潜心文学研究和创作营造更良好的氛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系统部署,赋予文学新的时代使命。展望未来,我们将深刻领悟和把握文学工作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在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推动上海文学事业勇攀高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